斯坦福大学的由来中夫妇为什么要建一所自己的学校
斯坦福大学的由来中夫妇为什么要建一所自己的学校
1824年,老斯坦福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1861年担任加州州长;1863年他和夫人珍妮建立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斯坦福担任总裁。
1876年,老斯坦福在加州购买了263公顷土地,作为养马牧场,后来又扩大到3237公顷,成为今天斯坦福大学校园的地盘;在斯坦福大学的徽标以及体育运动标志中就有红杉的形象。
1884年,他的爱子小斯坦福随父母在欧洲旅行时,感染了伤寒不幸病逝,悲痛的斯坦福夫妇返回美国后,决定将他的2000万美元的积蓄和他在帕拉托的3561公顷的土地用来创建一所宏伟的大学。
1891年10月1日,斯坦福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纽约的报纸曾预言没有人会到蛮荒之地的西部上这所大学:“教授们将在大理石教室里,面对空板凳讲课,”但大学揭幕之日,意想不到的车水马龙,第一届男女学生共559人,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加州以外。
1893年老斯坦福在睡梦中去世,祸不单行,他的财产也被冻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斯坦福夫人没有打算停办学校,她竭尽全力维持学校的运转,直到六年后资金冻结彻底解除。斯坦福夫人卖掉她的铁路股票,将1100万美元转给大学董事会,斯坦福大学的危机终于过去。乔丹校长说:“这所大学的生死命运,千钧一发全系于一个善良夫人的爱。”
和袁隆平一起获500万是谁?
吴文俊
第一次听到电话中不断传出的乐呵呵的声音,眼前就显现出一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他就是82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吴老取得的学术成就令全国人民瞩目,他的研究成果更令外国人刮目相看。吴老虽年逾八旬,早已银发满头,但依然身体硬朗,步履矫健,思维敏健,清晰善谈,让我们心里不禁道一句“吴老不老”。
2001年2月19日,是一个喜庆的、值得回忆的日子。在灯光璀璨,鲜花烂漫,万人聚集的人民大会堂,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并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当我们再询问吴老当时的心情时,吴老乐了:“当然高兴,”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一方面感到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责任重大。”吴老重重地说了后面四个字。一份最高荣誉的证书,一笔高额奖金,表示了党、国家和人民在新时期对科技创新工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重视、感激和尊敬,使受奖者也深感鼓舞与振奋。
获奖,对数学大师吴文俊来说已是家常便饭。50多年来,吴老夫人替他收藏着全部的荣誉证书。每一个尘封的证书都熠熠发光,灼人眼目。早在1956年,37岁的吴文俊便获得了第一个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奖金为一万元人民币,当时的获奖者还有华罗庚、钱学森。回忆起过去,吴老尤为兴奋:“高兴,我的工作受到了认可,就很高兴。”在获奖后的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因为爱数学 所以不放弃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在他尚未踏入大学校园之前,数学成绩就一直很好,但对数学并无偏爱。前不久,吴老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的兴趣很杂。在大学二年级之前,最有兴趣的是物理课,我对物理始终有兴趣。但是到了二年级就差了,这跟抗战有关。我所在的那个学校从郊区搬到租界里面,许多东西就杂乱无章了。这有影响,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后来对数学不会再有兴趣,这与客观原因有关。真正感兴趣,预备当数学家,还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跟老师有关。有一个老师讲的课特别吸引我,那就是我的武老师,他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我就上了道。后来陈省身老师将我引上了拓扑学研究的正途。”陈省身老师为美籍华裔数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吴文俊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可是一直到现在,我对物理的兴趣仍然高于对数学的兴趣,”吴老如是说,且不免有些遗憾,“我现在不懂物理了,要不是我年纪大了,我还要学学物理。”谈起数学研究,他说:“搞数学当然是很艰苦的,要说我为什么永不放弃,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毕竟爱数学,更为了给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争口气。”
1946年,吴文俊曾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巴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进行数学研究,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谈到在国外的这段学习经历,他深有感触:“法国数学水平是全世界一流的,在老师和同学的熏陶下,体会与国内更不一样,在学术上给我很大的影响。”我们顺便谈到外语交流有无障碍时,吴老说:“国外出访时,生活用语简单,就那么几句,而我主要与老师、同学打交道,大多讲数学方面的事情,语言方面就更简单了,用不着人翻译。”
哪怕不是院士 我也不会退休
一般人五、六十岁就退休了,在家里抱抱孙子,颐享天年。但听说他的工作狂是出了名的,我们就问吴老想没想过退休。吴老一听“退休”这个词,立刻声音很高地说:“我是不退休的,院士是不退休的,名义上退休的话,我工作上也不会退休!即使我不是院士,也不退休,你退休了我工作,你不退休我也照样工作。万一退休,我照样搞科研工作。”一个“退休”引出吴老那么多激动的话,那永不停止的干劲让我们深深敬佩。吴老这次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后,笔者马上联系采访,但刚走下颁奖台的吴文俊很快动身飞往德国,组织国际同行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现在好不容易,才找个时间完成了采访。
70年代,吴文俊为解决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数学机械化问题,年近六十,还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长时间操作的甘苦。他的勤奋是惊人的,在利用HP-1000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工作日程经常是这样安排的:清早,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便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下午5点钟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并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到傍晚7点钟左右,他又到机房工作,有时候只在午夜之后回家休息,清晨又回到机房。长期繁重的工作,使他常常忘记自己的生日。
古代数学与当代电脑技术的远缘杂交
就这样,他已经在数学研究领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道路。他的夫人说:“他是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对做家务,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吴老受到冲击,也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
“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会跟计算机打交道。一直到_命,要我到工厂学习。我去的是北京无线电一厂,这次学习对我来说,非常有成果,因为无线电一厂当时转向制造计算机,我在那儿真正接触到了计算机,我对它的效率大为惊奇,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这是一个机遇。另外一个机遇,就是1974年学习中国数学史,令我得益于中国传统数学的学习。两者一对照,我觉得中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跟现在的计算机是合拍的,这促使我开始进行一些机器证明方面的尝试。”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但是有准备的头脑能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抓住它,需要科学家敢于打破惯有思维的勇气和创新精神。难怪,一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认为:“吴文俊的机器证明研究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跟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远缘杂交’,如果是‘近亲杂交’,想必是要退化的。”
“吴方法”享誉世界
吴老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取得的成就闻名国际数学界。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毅然开始攀越数学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这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方法已被编入许多研究名著。80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曾联名写信给中国领导,认为吴先生的工作是“第一流的”,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推理方面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吴的工作不仅奠定了自动推理研究的基础,而且给出了衡量其他推理方法的明确标准……吴的工作改变了自动推理的面貌,是近几十年来自动推理领域最主要的进展……他使中国的自动推理研究在国际上遥遥领先”。数学家李邦河分析说:“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可能做出这一独特的发现。一是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是构造性的,可计算的,而只有构造性的数学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二是对初等几何的非一般可比的精通;三是熟悉代数几何,他面对的是多项式系统。”美、德、英、法、意、日等国都在致力于“吴方法”的研究和证明,并已在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控制论、工程设计等方面予以应用。
吴老一生教了多少学生,已无法用数字计算。“学生不少,也有很出色的,但有的去世了。其中一个学拓扑学,本来很好,但在_中患癌症去世了。还有一个也是很好的,60年代的,很出色,在美国一次车祸中去世了,”他的语言中深含惋惜,良久才说,“这两个非常出色去世了。现在,当然也有一些很出色的,一定要说谁比谁好,这很难说,都很不错,”吴老的话音又出现了愉悦,“这叫做后继有人嘛。”据悉,现在以吴文俊为名誉主任的数学机械化中心的十位研究员,其中八位为3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员,另外还有三名外籍研究员,吴老带领他们一起做研究,给他们做指导。通过研究实践,我国一支较完整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已初步形成,并在机器证明、方程求解、实代数几何等方面做出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重要奖励。
“老顽童”与电影迷
作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是数学界的天才,他取得的成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他也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而且,他的兴趣还相当广泛,活力不亚于年轻人。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活动间隙出去游玩,当时已年逾古稀的他,竟然坐上了过山车,而且还玩得不亦乐乎。夫人一提起这个就说:“嗨,那时小孩玩的,他也要玩。”吴老访问泰国期间,曾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有一次在澳大利亚,他“顽皮”地将蟒蛇缠在了脖子上,吓得旁人纷纷后退。
但平日里,这位鼎鼎大名的数学家的一大嗜好就是看电影,他不仅有手举纸钞苦等退票的“经历”,也有“泡”电影院误了末班车徒步回家的逸事。话题一触及到电影,吴老便兴趣盎然:“这两年没怎么看了。那些大片,武打片,把我胃口倒掉了。”颇不满意的他,仿佛一个要东西却没得到而噘着嘴的孩子,吴老紧接着又很认真地说:“《刮痧》你们知不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介绍,觉得有意思,我很想看。”我们正好刚看过,就说:“我们看了,很有意思,讲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值得一看,您也去看看吧。”
“我是很想看的,报纸上讲了,但附近一带没电影院了,要跑老远去看。”
听到吴老很想看却又无处看的遗憾口气,我们就说:“您可以买张碟,放DVD来看。”吴老“啊”了一声,问我们说的是什么,然后才明白过来:“我还没有这种设备,我的录放机也坏了,还没修理。我以前经常去海淀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过条马路就是,现在没了。”吴老话中多少有几分遗憾。
“我最喜欢历史片,不过‘戏说’类的,我从来不看;真正的历史片,从那里边我是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的。比如说我第一次见到袁隆平呀,吃饭时一聊起来,没想到我们的爱好有点相同,都喜欢看根据普希金小说改编的电影《上尉的女儿》,而且,我们对这电影的看法也相同。我是在法国的时候看的,因为看了这个电影,就变为电影爱好者了。”《上尉的女儿》还是让吴老滔滔不绝,“前一两年,它在国内电视上演过一回,有一些修改,我对这个修改不满意,删掉了一些,可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别看个人胃口不同,但我和袁隆平在这一点上有相同的看法。”看来,吴老找到了一个行业差别很大但观点相同的电影同好,“有一些镜头关于凯瑟林女王的,印象非常深,普加乔夫起义就在凯瑟林女王当权的时候,许多吸引我的镜头都被删掉了……”
五百万巨奖如何处置?
除了电影,吴老的另一大嗜好就是书籍。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随便乱买”,种类很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外文的数学资料,其余多与历史有关。为了节省时间,平时他很注意控制自己的业余爱好。他说:“读小说也只读短篇,怕长篇误事,耽误时间”。吴老家位于中关村腹地,朴实无华,简单得近乎简陋,地板和墙壁好像和主人的岁数差不多。虽有五个房间,但书要两三个房间才容纳得下,以前的书架远远不够放的,屋里到处都有书。“现在我正为这个事情发愁,”说着说着,他好像又突然想起什么,说,“刚才你们问起的那可以自由支配的50万元中,应该有一些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过还不知道怎么办呢,还没考虑呢。”对于那笔巨额奖金怎么花,吴老实在有些“迟钝”。
至于吴老获得的500万元中的另外450万,吴老给我们透了个口风:“其中的50万元,加上中科院的一部分钱,我准备设立一个基金,用于数学机械化应用与普及。”
吴文俊决不是一个沉闷的人,他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爱好广泛的他,却将自己的生活简单了再简单———他非常喜欢围棋,但仅仅是看别人下,自己很少与人对弈,因为怕上瘾,花去太多的时间;也喜欢睡觉,可是躺在床上,思考最多的还是他的数学!“我的业余爱好多,现在对旅游很感兴趣,看报、看电视,我都喜欢,有机会逛逛街,看看商品也有意思,”吴老说。
我不信天才 但相信灵感
走出工作间的吴文俊生活简单,待人平易,生性乐观———走在街头,完全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当我们问他,会不会为了研究而像有些大科学家一样忘我到不修边幅,甚至邋遢的地步。吴老立刻说:“我不学他们,家庭、事业两个都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的矛盾不多,家庭里杂七杂八的事情,都由老伴担当去了。我不参加什么活动,不认识什么人,就连我老伴也是别人介绍的。我这次获奖,老伴占很大一部分功劳。”不过,他坦白地表示,自己多年来有一个不穿袜子的习惯,常常赤足穿一双半旧皮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不穿袜子的习惯,只有会见外宾,参加重要活动才‘被迫’穿上。在回来的车上,往往‘迫不及待’地脱下来。”可能,这正是吴老所说的“努力躲避日常琐事,好集中精力”。正所谓:攀高峰“捷”足先登。
吴文俊的夫人陈丕合也是上海人,自1986年退休后就在家中干家务,全心照顾吴老。她说:“我们家生活很简单,普普通通,跟一般人家一样,不追求什么奢华。关键是快乐,而且我们俩身体都很好。”吴老的三个女儿都在国外,只有儿子在身边,继承父业,和父亲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当吴老获奖时,他在异乡的女儿们都在电视上看到了。陈丕合说:“后来我还将报纸上的报道剪下来寄给她们。”谈及成功这个话题,吴老说:“天才是人努力造成,我不相信天才,但相信灵感。我有种怪论,数学是给笨人干的,有些人干数学就不合适。”
我们问吴老,他的成果被五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而他自己却没获过此奖,他心里怎么想。吴老笑了笑,不在意地说:“我自己是没获得,不过我想,如果我住在国外,也许希望大一点,但对这我并不在乎,”随即他又哈哈地笑,“也许这就叫‘狐狸吃酸葡萄吃不着’,我也吃不着……”
最后,吴老说:“我会继续努力,不能到此为止,不能在什么功劳上躺着不动。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一样,不能从此以后就满足了,不应该这样,我要继续搞下去。”
关于脚踏实地的名言警句
脚踏实地的名言警句
1、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徐特立
2、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摩路瓦
3、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缅甸
4、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爱默生
5、你若希望你的孩子总是脚踏实地,就要让他们负些责任。---班扬
6、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 法国作家摩路瓦
7、谁脚踏实地地生活,谁就会真心实意地去爱。--- 伊•芭•勃朗宁
8、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美国作家爱默生
9、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 克
10、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11、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12、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 —— 徐特立
13、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14、一个人最怕不老实,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老实”就是不自欺欺人,做到不欺骗人家容易,不欺骗自己最难,“老实作风”就是脚踏实地、不占便宜,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 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
15、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来云人。—— 当代学者 文学家 林语堂 《论读书》
扩展资料:
【出处】(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八卷。
【释义】双脚在地面上踏稳,踏踏实实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作风质朴,不虚浮,不投机取巧。
【历史典故】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自幼便聪明机警,且胆识过人,深得周围人喜爱。有一次,司马光与几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失足掉进了缸中。
其他的几个小伙伴都傻眼了,不知该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吓得哭了。唯独司马光临危不乱,操起旁边的石头,便向缸砸去,一下就把缸打破了,水“哗”的一声流了出来,那个小伙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学苦读的司马光不到20岁便考中了进士。宋仁宗在位时,他已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马光开始着手编年体史书——《通志》。他花了19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书成之后,宋神宗非常高兴,将书赐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写作《资治通鉴》的19年中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这一治学风格。对于这一点,不仅司马光的朋友钦佩不已,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深为叹服。
邵雍是与司马光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为官,曾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周易》,并写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皇级经世》。邵雍与司马光交往甚密,他们时常在一起品评朝政、切磋学问。
在洛阳时,司马光、邵雍、文彦博、吕公著等人经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于观察,特别对面相学有相当的研究,便纷纷向他请教,请他说一说自己的为人。邵雍对文彦博说:“你面相好,是一个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气的人。”
司马光听了兴趣也来了,便问道:“先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说:“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司马光听了,不禁感叹:“知我者,唯邵雍也!”
参考资料:脚踏实地(四字成语)_百度百科
曹光彪的个人生平
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永新集团创始人
曹光彪祖籍浙江宁波鄞县,与“船主”包玉刚是同乡。一九二零年,曹光彪出生在上海。其父是上海一家名为“鸿祥”的布店老板。希望子承父业,因而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曹光彪7岁进明德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后就跟父亲学做生意。小学快毕业时,父亲对他说:“光彪,小学读完后就管店堂,这点墨水做做小生意也够用了。” 但曹光彪坚持要读书,母亲也支持他,但有个条件:毕业考试必须得第一名。曹光彪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明强中学。初中毕业他又得了第一,进了高中。没想到的是,在他读高二的时候,家庭发生了变化,母亲去世,父亲多病,店里的生意也不景气,债务高达15000多元。父亲希望他回家掌管商店的业务,他只得中途退学,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那一年他年仅17岁。
曹光彪似乎特别有商业头脑,他参与布店经营不久。就显示出经营才华。他对布店经营方式进行了一番改革,重新装潢了“鸿祥”的门面,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展示橱窗,花钱四处做广告并在店里放音乐吸引顾客;同时,也注重提高店员伙计的服务意识和质量。这样,不出几年,“鸿祥”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已可与上海滩老资格的布店“宝大祥”、“协大祥”齐名,人称“三大祥”。由于经营有方,发展很快,几年后,鸿祥便在南京、重庆、台北、香港等地开设分店。 年轻的曹光彪并不满足于在上海发展。中国这么大,他立志要将“鸿祥”遍布全中国。他先是沿长江发展,在南京、重庆等地设立分店,后来又南下香港、台北等地建立了分号。与此同时他还在上海建毛纺厂,所产纯毛凡立丁一时畅销全国。曹光彪重要的合作伙伴是绍兴的吴庆林一家,吴的父亲在绍兴县华舍拥有300人的织布工厂,在江苏苏州苏州拥有染厂,解放后,吴一家的财产充公政府。
曹光彪于一九四九年举家迁往香港。初到香港,曹光彪敏锐地发现香港这个中国南部重镇竟几乎无纺织业,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九五四年,曹光彪投资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 太平毛纺厂,后发展成为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接着,并在澳门拥有一家分厂。他又在香港开拓了另一个新行业——针织业。六十年代初,曹光彪的工厂织出了羊毛衫,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潮产品,因为过去羊毛衫均是手工织成的。带着他的新产品,曹光彪来到欧洲,果然受到追求新奇的欧洲市场的欢迎。机织羊毛衫一时大行其道,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曹光彪的事业蒸蒸日上。 六十年代是曹光彪事业快速拓展的时代。他成功地替内地在香港推出刚露头角的上海兔毛,使兔毛制品开始畅销。在为祖国出力的同时,曹光彪也壮大了自己。一九六四年,曹光彪和朋友创建了永新企业有限公司。70、80年代,香港地价和工资快速上涨,曹光彪及时将业务向海外拓展降低成本,永新公司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他本人被尊为“香港毛纺界的元老”,并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永新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先后在葡萄牙、毛里求斯、美国、法国、德国等建立于工厂,经销商也布满全球。
曹光彪的企业发展到近万人,拥有纺织、印染、针织等全套生产企业。一九八七年永新公司在香港顺利上市:一举奠定了他在香港的“毛纺大王”的地位。在纺织业创下一番事业后,曹光彪并不满足,他又投资其它领域,仅在香港就设立了四十余个机构,经营包括电子、电脑、精密仪器、贸易、旅游等生意。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其作为亚洲航运中心的地位日渐显著,香港机场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空港之一,每两分钟左右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曹光彪早就意识到香港的航空业是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但当时香港唯一的航空公司是英资的国泰航空,由于受到港府或明或暗的保护,别人很难插手。
一九八四年九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公布后,曹光彪大受鼓舞。他仔细研究了联合声明,对其中有关航空的规定特别感兴趣。他意识到,香港在九七年后保持原有制度五十年不变,香港原有的地位不变,随着它与中国内地关系的更加密切,它将继续加强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的作用。这样,香港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愈加密切,其航空运输事业前景看好。曹光彪强烈的开拓精神促使他作出进军航空业的决定。无巧不成书,当曹光彪把这个计划告诉宁波老乡包玉刚时,正与包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决定联手成立一家航空公司。
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港龙航空公司正式成立了。“港龙”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港龙”成立之初,遇到很大困难,由于港府不合理的政策,致使“港龙”无法申请到热门航线的空运牌照,几乎月月亏本。曹光彪并未屈服,他和包玉刚一方面积极努力,揭露、抨击港府不合理的偏袒政策;一方面又广泛打通与各国的关系,争取航线。就在此时,中国政府向“港龙”伸出友好之手,明确表态支持“港龙”的业务发展,开放香港与内地的二十二条航线供“港龙”经营。经过不断努力,“港龙”不仅拥有了飞往中国内地的空运牌照,还取得了飞往泰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的牌照,业务取得进展,摆脱了亏损局面。
一九八九年,包氏家族退出“港龙”,其大部分股票为曹氏收购,“港龙”总经理一职亦由曹光彪长子曹其镛担任。曹光彪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五十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内地封锁之时,他就开始与内地做生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曹光彪于一九七八年来到北京,他上书中央领导人,提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内地投资办厂。以补偿贸易的方式与内地合作,这种方式后来在沿海一带花开遍地,但却没人知道,其滥觞者就是曹光彪。
经过特批,1978年,他与珠海市达成投资七百四十万港元创办香洲毛纺厂的协议。工厂创办之初,由于工人技术不熟练,次品多,造成严重亏本。但曹光彪知难而进,他对工厂停业整顿,开除了一些表现不良的员工,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制度,实行多劳多得的工资制。结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量也不断上升。原订五年的还本期仅二年半就提前实现了。一九八四年,曹光彪又与该市签订新协定,扩大投资规模,使该厂生产能力再提升百分之五十。
曹光彪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做法为许多人所仿效,“三来一补”的加工业使中国沿海省份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 后又在内地投资30多个项目,主要是毛纺、麻纺及纱厂等。他还与中国经贸部合资,在香港成立永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为内地引进技术;又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合作,成立永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经营电脑等精密机械;还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茂进有限公司,进行多项科技产品贸易。永新集团现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多元化跨国公司。估计其家资财富约有1l亿港元。1985年他发起创办港龙航空公司,包玉刚为主要投资者而出任行政总裁,他任副总裁,从而打破了英资国泰航空公司长期独家垄断的局面。
1989年包玉刚退出港龙,由曹光彪出任董事会主席,奠定了他在香港航空事业中的地位。 一九八零年,曹光彪又回浙江老家投资办厂。目前,他在内地多个省市投资了几十个项目,涉及纺织、印染、制衣、化工、电、子、钢铁、酒店等多个行业。曹本人并于一九九二年被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港事顾问。曹光彪有十个子女,五儿五女。其中有五个子女已成“曹家军”主力,在集团中发挥重要作用。长子曹其镛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又赴美深造,现为永新企业总经理。长女曹其真是集团在澳门的负责人,也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曾获葡国总统授勋。另外五个子女虽不在集团效力,却都学有所成,在海外自立门户。曹光彪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须注意团结人。他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生财。
1999年4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4566号小行星命名为曹光彪星。在颁发证书那天,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良宇等有关领导,都到会祝贺。2002年7月,在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之际,特区政府向曹光彪颁发了银紫荆星勋章,以表彰这位实业家为祖国和香港的经济繁荣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现任国务院港事顾问、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浙江大学名誉教授、名誉博士。
曹光彪先生是第一个到内地设厂的香港投资者、第一位打开补偿贸易之门的香港实业家。他创办的港龙航空公司开辟了香港到内地各大城市的航班。为推进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造福桑梓,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先后在浙江大学捐资1000万港币设立浙江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捐资1800万港币建造曹光彪高科技大楼。2001年12月再次慷慨捐赠2000万港币,设立高科技人才基金,吸引世界级顶尖人才到浙大工作,以加强高新学科建设,推动高科技发展。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内容及简介!
1、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子夜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2、简介: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
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仍作为一种人们启蒙的文学领域无疑迫切需要一部划时代的正确分析中国现状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现。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