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什么不同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不同,目标也不同,因此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各国国内建设资金短缺,大规模地引进外资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属于“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它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不仅在动因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整体产业素质偏低
发达国家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之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改造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这意味着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就是通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3.行业分布以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以发达国家公司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相比,产业分布有很大不同。多样化经营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所占比例高达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仅占4%。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投资相对集中于电子、电器设备、化工与制药、汽车等行业,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行业中的投资比例较低,尤其是汽车、传媒和电信三个行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很少涉足。
4.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相对较低
跨国程度指数是一个跨国企业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3个比率的均值。跨国程度指数可以衡量一个跨国公司对国外资产、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的依赖程度。跨国程度指数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在跨国公司中的地位较为重要;跨国程度指数低,表明这个公司虽然也有海外投资企业,但对母国的资产、市场和雇员依赖性较大。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指数为54.8%,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5.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劳动密集程度高
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30.4万美元,发展中国家5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6.4万美元。表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具有资本含量较少而劳动相对密集的显著特点。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和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
为了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引入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两个概念。对外投资依存度是指货币和资本流入流出累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I+FI*/GDP)。这里对外投资中的货币和资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股票与债券投资以及贸易信贷、各类贷款、存款和其他长短期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对外投资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的国际化程度。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则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流出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I+FDI*/GDP)。这一指标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际产业资本的依赖程度或生产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国在经济国际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步提高。但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出现了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的态势,而对外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明显提高,并超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还处在快速增长时期,除韩国等少数新型工业化国家以外,马来西亚、墨西哥、泰国及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但他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也已出现增长的态势。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增长较快,韩国从1990年的0.729%增长到2000年的 3,04%,巴西从1990年的0.386%增长到2000年的6.13%,马来西亚则从1990年的6.22%增长到2000年的9.43%。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总体上增长较快,对外直接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2.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均衡
(1)对外直接投资额在经常项目的收支中已占有一定比例。例如,2002年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占经常项目收入的比例为34.7%,韩国为30.2%,泰国为0.64%。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经常项目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对外直接投资的收入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缓解商品贸易项目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对称会加剧经常项目赤字,使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金融危机与这些国家连续数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出现经常项目持续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出现了连续逆差。马来西亚的商品贸易项目是连续盈余的,但由于服务项目和收入项目的较严重逆差而冲销了商品项目的盈余,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泰国和韩国的商品、服务和收入三个项目连续出现赤字,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的逆差加剧了经常项目的赤字。而收入项目赤字则主要是由投资不对称(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流入流出严重不对称),以及长短期信贷投资的严重不对称引起的。投资不对称导致投资利润支出大于投资利润收入,引起收入项目连续逆差。此外,有些发展中国家过分强调外来的直接投资,注重外商在本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发展缓慢,投资收入逆差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三、当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宏观产业政策与微观经营决策的冲突
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政府希望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动本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从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其着眼点在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但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有自己的经营决策,其对外投资的目的仍然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其投资流向符合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这样,国家的目标函数与企业的目标函数就发生了偏离。企业对此要么以“隐藏行动”的方式不予合作,要么要求国家给予补贴。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函数中一开始就包含着政府补贴的部分。实践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这部分补贴盲目进行数量扩张,更有少数企业通过寻租的方式始终将这部分补贴控制在自己手中。结果,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具竞争力,出现了所谓的“大企业病”。
2.产业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不匹配
一般来说,一国的产业结构是依据其资源的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禀赋多为不可转移的自然资源储备和劳动力。这样在不具备垄断优势的情况下,一旦离开母国的生产区位,其产业结构与新的投资区位就难以匹配,区位优势甚至会转变为区位劣势。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多是建立在资本、技术和知识这类可转移的资源禀赋之上的,这样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在转移上述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新投资区位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即使在面对区位劣势或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突破资源禀赋的限制,或者利用自己对知识和技术的垄断以及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弥补其他要素的劣势并攫取超额利润。这一点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
3.世界市场结构的新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建立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但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内相互开放市场,实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而对外实行壁垒。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有自由贸易的性质又具有反自由贸易的性质。自由市场在缩小,封闭市场在扩大,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世界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区域内市场、区域内与区域外市场以及区域间市场等新的次级市场结构。这种新的市场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提出了挑战: (1)如果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区域集团外,就会遭遇更多的壁垒,原有的市场机会会被区域内成员的相互投资所取代; (2)如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经济集团,由于他们实行贸易一体化的结果主要是贸易转向而不是贸易创造,因此反而可能产生净福利损失,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通常失败的原因; (3)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从理论上说,将大大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在现实中,这种形式的经济集团很少,只有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获益较少,缺少动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其分工演进水平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国家再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路径,但该条路径在动态过程中是可逆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分工演进中加速了对技术、人力资本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从而能够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新兴工业国家的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即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累积,同时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开发和掌握发达国家外溢的生产技术。
2.由于与国内目标、企业微观经营决策发生冲突,再考虑到技术是否可得和成本、风险、对手反应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理论上可行的一些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如学习型和策略竞争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由于这一行为并不是完全遵循比较优势逆资源禀赋而动,因而可能会导致政府的产业政策被少数厂商利用,通过寻租竞争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率及福利。
4.对于我国“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投资活动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去解析。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资回报的项目,而且这种投资项目还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越大,跨国投资也就越有利。企业对外投资对母国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值程度,还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在优化跨国投资产业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还能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我国对外贸易到底是顺差还是逆差?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各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推进器”,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我
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随着贸易顺差大量产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
题,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海关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一张一
张进出口报关单累加、审核、统计出来的,其准确性、权威性国际公认。通过对海
关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顺差问题有一个更加
清晰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
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198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9亿美元;之后
经过6年的发展,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外贸总值突破3000
亿美元,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都以20%
以上的速度递增,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
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进一步缩小与第二大贸
易国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
织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向型
经济部门不断壮大,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本
品、原材料、技术等,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
二是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体现“后发优势”。对外贸易是我国获得技术的重要
渠道,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易本身就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内技术进
步,这种“后发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出口国
内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
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服装鞋帽类的出口依存度
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而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原料,也能够通
过对外贸易得以实现,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氧化铝进口第一大国和原油
进口第三大国。由于进出口的良性运作,不仅弥补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
构失衡,提高了总产出水平,而且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了
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规模效益。
多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一直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来源。2001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顺
差累计达到367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43%。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
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了投资需求,提升
了企业的规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国内就业。外向型经济的日趋活跃,带动
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据有关专家分析,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
,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
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
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大,多年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
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
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正常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近几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
为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
贸易方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贸易结构。这是我国对外贸
易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一方面,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
动力,加速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于
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
“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
贸易顺差总额为1775亿美元,其中,进出口为逆差的贸易方式有:外商投资企业设
备进口逆差278亿美元,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还有其他贸易方
式有部分逆差;进出口为顺差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进出口顺差831亿美元
,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则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贸易顺差总额。由此可见,当
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
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制造业
中。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我
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
位日益巩固。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钢
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进出口态势已经发生
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
求。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
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三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
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如2006年钢材、服装等产品集中突击出口现象较为明
显。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
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
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
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如电子、纺织、机械等行业。为
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
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
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
。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
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
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
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
除此以外,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
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这也是造成大额贸易顺
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特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现象将长期
存在。国际上判断贸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
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6年我国贸易
顺差1775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警戒线”。从当前世
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的情况来看,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间,对外贸易均为
顺差,2002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
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超过我国目前的贸易不
平衡程度。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额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
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
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
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
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首先
,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
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
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再次,对利用外资政
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第五,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
方面做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
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
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
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
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其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即使用外汇投资于境外或用本币购买外汇到境外投资,都表现为外汇流出,国际收支向逆差方向发展.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问题。特点:以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既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又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核心内容是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并指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各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的条件与潜力。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 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 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 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 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 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 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 为从海外进口。 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 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 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 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 (三)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 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 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 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 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 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 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 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 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 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 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 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 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 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 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 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 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 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 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 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 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 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 达国家投资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之必然趋势1),对外投资相关理论2),对外投资的重大意义3),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4),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概况5),对外投资取得的成绩6), 对外投资的特点7),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8),对外投资的条件与潜力9),入世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0),世界成功的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启示11),实证分析:摩托罗拉和德国大众1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得到的启示1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14),对外投资战略选择15),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16),政府的作用及企业的措施
为什么2011年国际收支中收益逆差突然增大
根据2012年金融数据显示,继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出现1998年以来首次季度负增长后,2012全年储备资产增量大幅减少。资本的跨境流动也从单边顺差转成双向流动。表1的数据显示2012年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高达1173亿美元,比2011年顺差1861亿美元大幅减少了3034亿美元。国际收支账户从“双顺差”格局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正常态,这也意味着国际收支总体将趋于平衡。这种现象是由于投资负收益以及资本外流所导致的。首先关于负收益,从1998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只在2007年、2008年、2009年这3年期间投资收益净额为正。其投资收益净额累计高达-1654亿美元。而2012年服务贸易与海外投资负收益合计高达1130亿美元,投资负收益问题呈现十分严重的态势。其次资本外流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关键因素:1、由于中国的富人群体在将资产转移至海外。2、与进出口相关的公司企业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良性化发展国际直接投资也不断涌向中国。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2002至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44.6%。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69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1.17万亿美元。而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和存量的4.4%和2.2%,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13位。3、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整体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初到5月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稳中略升。第二阶段,自5月中旬到9月初,人民币中间价和即期汇价双双走软。第三阶段,9月中旬至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即期汇价重新转强。从这足以看出由于受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剧烈波动的影响,国际资本也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流出中国。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持上升阶段,但资本流出也受到了剧烈波动的影响。预计未来5―1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也将上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