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冲基金的老大是谁?
毫无疑问,现在对冲基金的老大是美国保尔森对冲基金!!
保尔森基金总部位于纽约,目前管理资产总值达280亿美元,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阿尔法》16日公布了2007年度对冲基金经理收入龙虎榜。
根据这份榜单,现年52岁的保尔森以年收入37亿美元高居榜首,一举超越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2006年度对冲基金“状元”经理詹姆斯·西蒙斯。索罗斯和西蒙斯分别以29亿美元和28亿美元年收入位居二、三名。
去年次贷危机中狠捞一笔
保尔森的钱不是白来的。他去年在纽约创立保尔森投资基金时,手头管理的基金不过60亿美元。按对冲基金的标准看,这些钱不算什么。但是,在2007年,他旗下的一支基金收益达到590%,另一支基金收益为353%。到去年12月,他管理的基金价值已从60亿美元飙升到280亿美元。
“保尔森能挣这么多钱,是因为他的(基金)回报绝对惊人,”同行约翰·戈登接受彭博新闻社采访时说,“他正确判断了市场,他的基金客户也幸运地得到不可思议的回报。”
保尔森2007年挣钱的关键就是“赌”次贷危机。在次贷危机大规模爆发前,他就开始“做空”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具体操作上,他从银行、经纪人和其他投资者手中借入次贷证券,然后卖给其他买主。到期后,他从市场上购入次贷证券,再还给原来的债权人。
随着次级贷款市场崩溃,次贷证券价值急剧缩水。保尔森得以用较低价格购回证券,从中谋取了惊人利润。当然,那些一开始借出证券的交易商则血本无归
近日更传出爆炸性消息,前任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主席格林斯潘将出任美国对冲基金保尔森基金(Paulson & Co)顾问一职。
对冲基金有什么意义 ?
举个例子,一支股票涨有可能性为60%,跌的可能性为40%,(如果涨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跌的可能性,那买这支股票就没有意义了),对冲基金是这样运做的:对买入这支股票买,然后再买入相应的看跌期权(简单点说就是这支股票跌了,你就能赚钱,跌得越厉害,赚得越多),如果股票涨了,就放弃期权,如果股票跌了,就使用期权,这样就对冲了风险。当然这只是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对冲基金都是利用多种多样的复杂的金融工具来进行投机的。
全球三大对冲基金是?
Highbridge Capital Management
Deephaven
Marshall Wace
Citadel Investment Corp
这是全球最大的四个对冲基金了,具体怎么排名,谁老大,谁老二就不是很清楚。
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这句话的涵义是什么?
做股票结果给套住了,卖了就亏所以就成了股东了,泡妞本来是想玩玩的,结果甩不掉了,只能和老婆离婚啦把妞娶回家不就成了老公吗,还有炒房成了房东等等,做事适可而止,有些事情或者说一开始就不能做。
瑞士银行是怎样的一个金融机构
瑞士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在瑞士有两样东西其它国家难以匹敌.一是钟表.二是银行.2004年年底.瑞士人均金融资产超过165000欧元.在岸金融资产总计超过1万亿欧元.瑞士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持有全球30%的离岸货币.总额接近2万亿欧元.瑞士还是全球名副其实的银行王国.银行产业是瑞士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瑞士金融产业创造了瑞士GDP的14%.银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同样属于金融强国的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两倍.瑞士的银行管理着全球1/4到1/3的国际投资私人财富.所以在私人银行服务和财富管理两大金融领域.瑞士银行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银行产业还是瑞士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业.人均产出超过35万欧元.比瑞士国内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3倍以上.
瑞士的银行体系由州立银行(Cantonal banks).大银行(Big banks).地方和储蓄银行(Regional banks & savings banks).信用合作银行(Raiffeisen banks)和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其它银行(Other banks)组成.2003年.瑞士全国银行总数达378家.
支撑瑞士银行产业的是它的[大银行".经过1993年和1997年两次重量级的[大象联姻".1993年瑞士信贷银行与民族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公司合并.如今的瑞士[大银行"仅存两家.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 AG)以及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现今瑞士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金融机构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瑞士庞大的银行产业和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实际上主要是靠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来支撑的.在瑞士国内.瑞士联合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均接近瑞士整个银行业资产和负债的40%.雇员数占银行雇员总数的30%以上.在国际上.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商.在全球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领域的地位如日中天.很多时候.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就是瑞士银行产业的象征和代名词.
自从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成立以来.资本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绩持续增长.全球影响力大大增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由一家仅仅在欧元区内有一定影响的银行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有力竞争者.2005年一跃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排名第一的全球金融业龙头老大.
联合银行集团成功经验已引起分析家们极大地关注.其优秀的管理技术和企业文化得到人们的一致赞赏.以致国外有分析家认为:[如果说今天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有什么弱点.那就是它成功太多和太久".
为什么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功?2005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提出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很好的注脚.即:[同一个信念.同一个团队.同一个目标.同一个UBS(One belief. One team. One focus. now. One UBS)".
从表面看.这只是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一个形象广告或品牌战略.它决定放弃过去花重金获得的华宝和普惠等品牌.而使用统一的UBS品牌.但是.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四个一工程"是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成功之道.
发展
1997年的瑞士联合银行(UBS)与同样历史悠久也同样属于当时瑞士[大银行"的瑞士银行公司(SBC)进行了瑞士银行史上最大的合并.这是一桩引起当时全球银行业轰动的合并案例.合并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了一家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有崭新的品牌形象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 AG).当时.新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总资产达到10160亿瑞士法郎.员工总数27611人.有分行357家.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合并使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银行和全球第4大银行.管理的客户资产达到13200亿瑞士法郎.奠定了其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和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地位.
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公司为什么要合并?在瑞士国内.瑞士联合银行历史上的百年老对手瑞士信贷集团与民族银行进行了合并.瑞士联合银行失去了瑞士银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瑞士银行公司失去的市场份额更大.只有两家银行主动联合.才能夺回失去的霸主地位,在国际方面.英国汇丰银行对米特兰银行的收购已经完成并组建了汇丰控股.日本的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的合并也早已结束.组建了新的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德意志银行对美国信孚银行的收购接近尾声.美国的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和美洲银行都在紧锣密鼓商谈对其他美国银行的收购事宜.新一轮全球银行业购并高潮即将到来.面对内外竞争压力.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选择适当的购并成为必然.
1998年.两大银行合并完成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董事会首先完成了对业务部门的改组.将银行的业务部门划分成私人和公司客户管理(UBS Private and Corporate Clients).资产管理(UBS Asset Management).私人银行(UBS Private Banking).投资银行(UBS Investment Banking)和私人产权(UBS Private Equity)等5大部门.放弃了SBC品牌而统一使用UBS品牌.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度过了磨合期.
但是.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生不逢时.正遇上美国高新技术泡沫破裂.原瑞士银行公司在美国市场对冲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特别是持有大量头寸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破产.造成了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不过.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一家善于吸取教训的银行.这一次的失败带来了它在投资决策上的重大改变和此后的巨大成功.
1999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继续对原有业务进行整顿.在金融市场上有进有退.鉴于保险业利润微薄和前景不明.它首先中止了与瑞士再保险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出售了持有的瑞士再保险股份及与瑞士再保险的合资的企业.从此主动退出保险业的历程.为了避免由于业务重叠产生内部冲突和效率损失.它又将原UBS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出售给标准渣打银行.并出售已经持有的Argor Heraeus SA 的75%的股份.为了发挥比较优势.它加大了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投入.收购了美洲银行的欧洲和亚洲私人银行业务.并扩充了旗下华宝公司(UBS Warburg Dillon Read)的交易大楼.使它成为欧洲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还收购了百慕大有名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Global Asset Management).并将其并入它的私人银行.为了在美国金融市场站稳脚跟.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对原有UBS和SBC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的股票进行了置换.重新以美国存托债券(ADR)方式发行UBS AG的股票.并且大获成功.此举使UBS AG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非美国金融集团.
2000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在两方面继续进行业务调整:一是收缩瑞士本土的业务.扩充美国市场的业务.出售几家业务重心在瑞士的机构.收购几家美国公司.完善集团在美国的业务布局,二是继续收缩保险业务.再一次出售原来持有的几家保险公司股份.同时加大在电子网络及相关业务的投入.成为第一家能够提供全面的网上银行业务的瑞士银行.
2001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最大动作是以12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普惠公司(PaineWebber)的收购.并将其改组为瑞银普惠(UBS PaineWebber).普惠是一家老牌的投资银行.在美国紧跟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是美国证券市场公认的一级交易商.在资产管理和证券经纪等方面犹有盛名.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此举无疑进一步扩展和巩固了它在利润丰厚的美国投资银行领域的地位.由于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前景看好.收购消息宣布的当天.普惠的股票就上涨了40%.当然.此次购并也给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管理层带来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怎样有效地整合旗下的瑞银华宝和瑞银普惠两大投资银行.从而减少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摩擦形成的内耗.
2003年和2004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没有进行大的收购行动.它的主要工作是加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的投入.同时扩大代理外汇交易和债券交易的市场份额.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围绕其产品和服务的第三方分销基础设施(Bank for Banks)的建立也是这两年管理层关注的重点.事实证明.这两年的调整卓有成效.
2005年6月.瑞银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宣布了所有业务采用统一品牌的策略.其中包括瑞银普惠和瑞银华宝.都将划归单一的UBS品牌名下.原有的四大业务品牌:瑞银华宝(UBS Warburg)(投资银行业务).瑞银普惠(UBS PaineWebber)(投资银行业务).瑞士银行私人银行(UBS Private Banking)(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瑞银环球资产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国际业务)将重组为以瑞银(UBS)命名的三大业务:瑞银财富管理(UBS Wealth Management).瑞银环球资产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及瑞银投资银行(UBS Investment Bank).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在全球发起了题为[四个同一"的公司形象广告.正式宣布放弃华宝和普惠两大品牌.这一决定反映出该公司已决意打造能匹敌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汇丰控股(HSBC)的全球金融服务品牌.
资料表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2001-2005年度按照资产规模排名一直稳居全球前10强.四年中它的位次不断前移.终于在2005年度坐上全球银行头把交椅.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与其它银行的扩张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其它银行的扩张基本上都依赖于银行购并.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虽然也有购并行动.但与其它银行相比.它的扩张主要依赖的是业务的增长.因此.它的核心一级资本增长较慢.而资产排名上升较快.使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名闻天下它的.是它的高而稳定的利润回报.与花旗集团等美国银行相比.每年6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20%的资本利润率和不到1%的资产回报率也许有些低.但它是一家欧洲银行.在欧洲各大银行中.它的利润和回报首屈一指.只有汇丰控股与它基本在同一个档次.由于受到合并前一些不良资产的影响.初期的不良贷款率确实有些高.经过初期的整顿和处置.它的不良贷款率.已经只剩下不到3%的水平.反映了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较高的不良贷款消化和管理能力.
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与瑞士仅有的另外一家[大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的业务收入进行动态比较.1998年.当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组建时.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与瑞士信贷集团基本处于同一档次.业务收入都在220亿瑞士法郎左右.到2000年.两大银行开始拉开距离.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营业收入超过370亿瑞士法郎.而瑞士信贷集团却只有330亿.已经相差40亿瑞士法郎.特别是2001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大规模投资于美国对冲基金的瑞士信贷集团遭受了巨大损失.业务规模严重萎缩.业务收入下降到只剩下250亿瑞士法郎.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由于从1998年对冲基金投资的失败中得到教训.及时从对冲基金撤离.后来又严格限制对对冲基金和泡沫过多的电子.通讯.网络等产业的投资.基本躲过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危机.业务收入接近330亿瑞士法郎.足足超过瑞士信贷集团100多亿元.虽然2002年和2003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业务也有些滑坡.那主要是这两年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不景气.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急速下降所致.到2005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计算.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收入达到380亿瑞士法郎.而瑞士信贷集团只有不到330亿瑞士法郎.
孙亚芳的社会评价
这是一个在华为内部流传很广的故事:1992年前后,华为因货款回收太慢,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全体员工连续几个月没有发工资,士气低落,部分员工打起了退堂鼓。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华为突然收到了一笔货款。公司高层在一起研究这笔款子怎么用。任正非也实在拿不准该怎么办。最终,一个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女流之辈站了出来,给任正非做了决定——先发放员工的工资再说!于是,等待多月的员工们领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干劲马上上去了。此前,公司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新产品也很快研制出来了。华为终于走出了困境。这就是——孙亚芳,华为中被称为“左非右芳”的二当家。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相貌秀气、文雅的女性具有的内在决断力。
孙亚芳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进华为之前在政府部门从事通信工作,1992年进入华为,后升任市场和人力资源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虽然孙亚芳不像任正非那样神秘,但也较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在这些有限的抛头露面中,孙亚芳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往往是举止优雅、说话“和风细雨”。事实上,相当多的人认为,孙亚芳口才和风度俱佳,是她被任命为董事长的关键原因。不喜社交的任正非能够保持一贯的低调,孙亚芳的对外协调功不可没。 《走出华为》一书中曾经提到,华为的董事长是在1998年华为出现一些风波的情况下设立的,由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出色能力,任正非提议孙亚芳做董事长,负责外部的协调,自己专心做内部管理。
当初任正非宣布孙亚芳任董事长时说,他认为孙亚芳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华为的市场营销体系。而华为的市场营销体系,对企业发展起到的支撑作用,较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更为明显。
有华为内部人士评价说,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3个部门是对华为贡献最大的。但华为最让竞争对手胆寒的是它严密的市场体系,而不完全是技术优势。与对手在技术上差不多的情况下,华为总能通过市场获得更大的优势。而孙亚芳在华为大部分时间主管人力资源和市场。华为严密的市场组织体系,也被打下了孙亚芳工作中的风格和烙印。
孙亚芳职业生涯的另一大成就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华为从1996年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对华为的作用极为重要。很简单,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它就和一个仓库没什么区别。正是科学的“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体系,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才使华为能在1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出身通信业的孙亚芳对通信业的发展往往也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她早早就提出,要使通信制造业走向繁荣,“只有运营商赢得利润,赢得生存能力,设备供应商才能生存。因此,昔日的竞争对手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也就是说,通信制造商不仅要同运营商合作,而且要在竞争的同时彼此加强合作。基于这种理念,华为不断与业界同行合作,例如华为同3COM、西门子、NEC、松下、摩托罗拉等企业都有合作。华为表示,华为还会加大与同行合作的力度。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土狼”文化。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在这种文化中,引进的高层领导者很难融入这种强势文化中,华为内部通过战斗成长起来的创业者也很难接纳外界坐享其成的经理人。因此,华为未来的接班人只能产生于华为内部几近板上钉钉。
在任正非的高管梯队中,孙亚芳给外界的印象较为深刻。华为内部流传的故事是:1996年1月,每年一度的市场总主管整训活动中,她带领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集体辞职,引发了员工怎样跟随公司发展、干部能上能下的讨论。最后得到了公司的金牌奖项(把名字刻在纯金的牌上,是华为的最高奖励形式)。
孙亚芳在华为主持过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海外开拓、高层培训等工作,读过哈佛EMBA。与雷厉风行的任正非不同,孙亚芳的管理风格是和风细雨,细腻,讲求平衡。
1999年,华为一度因贷款问题和营销手段受到外界攻击,华为内部觉得孙亚芳的处事风格更适宜当公司的法人代表。于是,孙亚芳开始出任华为董事长。
孙亚芳日益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华为的董事长,还因为她被视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之一。这个相貌秀气、文雅的女性曾多次在贷款方面拯救华为。而她对任正非思想的影响和理解,在华为恐怕无出其右者。1998 年,孙亚芳给任正非一个报告,提出三个观点: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由知识、管理创造,因此要体制创新;二、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的人成为管理者;三、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接班人承认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然而这些观点能深得任正非的认同并且大加发挥,可见对于任正非思想的理解力方面,华为高层中也首推孙亚芳了!
2000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任正非给公司全体高级副总裁来了个突然袭击——“托福式考试,考题为“无为而治”,谈对治理公司的认识,两小时内现场交卷。一些干部不知所措,孙亚芳却写出了“不要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的主题文章,深合任正非心意,之后被刊登在《华为人》报上。
很显然,孙亚芳不是英雄。她没有李一男那样突出的能力,也没有很多副总的骄人业绩。但是,她在影响任正非思想和推广任正非思想方面功不可没。1996年市场部的大辞职,为华为带来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主导者正是她。她所持的观点,正是她个人的写照。 古往今来的大英雄,无不以领袖天下英才为毕生追求。古代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他认为刘邦只能带很少的兵,因为刘邦是统帅,而自己是将军。统帅的任务就是发掘、培养将军。任正非身为华为的精神领袖,将兵,也将将。
对于任正非这样一个个性极强又极具操作力的强势领导人,在华为公司,孙亚芳是他最给面子又最能听得进话的人。孙亚芳的真正作用,也许并不像她所担任的职务——董事长那样规划企业或决策指挥,大多的场合是助手、参谋、政委的作用,尤其任正非不愿出面或不便出面的场合,由她充当特使的角色,则会比任正非的暴躁、刚烈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工作的推进。孙亚芳的聪慧、干练以及对任正非的脾性、思想的领悟,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及的。
今天的华为,正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对于孙亚芳来说,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依然是中国通信业引人注目的女性。 《财富》中文网发布“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排行榜 25位最强商界女性 成都学子孙亚芳登顶
她才风度俱佳
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力
她的公众影响力也是登顶榜单的重要原因,虽然她很低调
《财富》中文网昨日发布“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排行榜,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华为(微博)公司董事长孙亚芳名列榜首,她也是榜单中唯一一位掌管世界500强企业的实权派。
《财富》评价:“实权”足以让她登顶
在评价孙亚芳时,《财富》称她建立了华为的市场体系。“她是榜单中唯一管理世界500强企业的实权人物。”“在出任董事长的12年间,她与任正非倾力合作,领导华为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供应商。她口才和风度俱佳,但行事低调,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奠定了华为高效的执行文化,更以女性追求细节完美的天性推动华为内部管理精益求精。”
在接受成都晚报记者采访时,该榜单制作人、《财富》(中文版)高级编辑王亦丁称,孙亚芳是榜单中唯一管理世界500强企业的实权人物,这一点理由就足以令她登顶该榜单;另外,她的公众影响力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她这个人很低调。
同学眼中:很活跃的一个女生
2011年11月16日 ,成都晚报记者采访了孙亚芳的大学同学、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主任毛玉明,了解了孙亚芳不为人知的大学生活。
“我们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后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系通信专业77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不过因为特殊历史原因,1978年初才入学,1982年毕业。”毛玉明介绍,孙亚芳是1957年出生的,南方人,大学入学那会儿21岁左右。“上大学时,孙亚芳是一个很活跃的女孩,很受同学们欢迎,经常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她是牵头者之一。”“孙亚芳成绩也不错,在全班90人里排在前十位,还是学习代表。”
毛玉明记得,大学毕业后,孙亚芳去了河南新乡,在当时的电子工业部下面的一个厂里做技术员。“大学毕业后我再没见过她,2001、2002和2006年的几次同学会,她都说过要参加,但因为工作太忙,一次都没有来。不过不少同学在北京、深圳见过她,她对同学挺热情的。”毛玉明还说,“找她办个事她不会因为是同学给你办,但出来吃个饭是没问题的。”
公开资料:大公司的“孙总”
公开资料表明,孙亚芳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992年进入华为,先后任培训部经理、武汉办事处主任、常务副总裁等职务,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华为的公司级文件,抄报的一栏只有两个人以“任总”、“孙总”相称,其他副总裁都要出现姓名,而任正非在公开场合都是以“孙总”称呼孙亚芳。
2010年曾有媒体报道华为将发生一场人事“地震”,董事长孙亚芳正在走离职程序,华为方面驳斥称“纯属凭空捏造的谣言,与事实完全不符”。
她们有的年过七旬也有70后
金融及投资行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商界精英
8个“新面孔”2011年上榜
除孙亚芳高中榜首外,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珠海格力电器(26.10,-0.62,-2.32%)总裁董明珠、海尔总裁杨绵绵。财富方面认为,作为企业的掌管者,三位商界女性都为公司业绩飞速的发展、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头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和此前两年的榜单相比,2011年的榜单出现了8个新面孔:年过七旬的“钢铁娘子”谢企华(第4位)重出江湖,以其深厚的职业经验掌管“中国的淡马锡”——国新控股;“70后”跨国公司女性掌门人郑洁(第9位)首次跻身榜单,同为“70后”的长城汽车(28.76,-1.07,-3.59%)总裁王凤英、华宝国际控股公司主席朱林瑶等。
另外,金融及投资行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商界精英,共有9位女性入选榜单,分别来自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球知名的500强投资银行及对冲基金。 说任正非,你能理解,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还要提起孙亚芳,她是何方神圣,能和任正非相提并论? 说来说去,这都和华为的低调有关。如果哪天华为成为上市公司,或者脱去低调的外衣,孙亚芳一定是媒体记者的红人。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大得多的女人。国外豪门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也好,总裁也罢,准确来讲,他们都是做市场的,不是做企业的,中国只是它的销售分公司,它的战略、策划、财务、人力资源、商务等等几乎都受命于总部或者从总部繁衍过来。一个销售额再大的办事处终究只是一个办事处、一个部门而已,部门首长实际上只是一个职权范围更大一些的执行者,而执行者与决策者完全是两个量级的概念。所以,很多做部门负责人很轻松的人,一旦自己做起企业来才感觉到做企业有多难!职业经理人成千上万,但真正的企业家又有几个?
所以,舆论对事物扩张起的作用太大了。我通过在华为的几年,深刻地感受到媒体炒作与低调的两重天,也明白了华为如此低调的良苦用心,舆论张力的强大可以轻松地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个力能通天的人徒呼奈何!而最可怕的是,这两个角色往往是同一个人。
还是回过头来说孙亚芳吧。孙亚芳将是决定华为何去何从的关键人物之一,说华为,一定要说她。 孙亚芳,现任华为公司董事长。
孙亚芳并不是华为的创始人,约50岁左右的年纪,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来华为之前在某国有单位搞通信工作。她是1992年才进入公司的,先是做培训部经理,后来到武汉做办事处主任,后主管市场,再后来升任为主持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华为的董事长是在1998年华为出现一些风波的情况下设立的,由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能力,任正非提议其做董事长,负责外部协调,自己做总裁、专心做内部管理。实际上任为第一把手,孙为第二把手。
孙亚芳在华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司虽然还有几位常务副总裁,但实际权力都在孙之下,这不仅是排名的问题,而且是需要直接或间接向她汇报的问题,可以说华为决策层中的决策层就是两个人:任正非和孙亚芳。有一些人员任命和重要文件只要孙亚芳看过同意,基本就可以通过了;华为的公司级文件,抄报的一栏只有两个人以任总、孙总相称,其他副总裁都要出现姓名;由她直接主管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文件,只抄报给孙亚芳一个人;其他副总裁都称呼孙亚芳为孙总,甚至任正非在公开场合都是孙总长孙总短。
8日圆满结束对该国的访问,我们刚把胡副主席送上飞机,就接到纪平的电话,说我母亲上午10时左右,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孙总已前往昆明组织抢救。(节选自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
《我的父亲母亲》是任正非的真情流露,写得很感人,在外界也是广为传播。文中出现的“纪平”是华为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总裁,是和任正非一起创业的最早几个人之一,在华为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就是这样一位重臣,任正非直呼其名,而称孙亚芳为“孙总”。任正非称其为“孙总”,有孙亚芳毕竟是董事长的原因,其他更多的则是因为孙亚芳在华为的实际地位了。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