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区有哪些优点
一:进口商品更加便宜、放心,自贸区内设立进口商品直销店,价格比市场便宜10%至30%。
二:平行进口车价格更便宜,由于打破了4S店单一渠道购车的垄断,价格比市面便宜近30%。
三:出国旅行“说走就走”,自贸区内可注册中外合资旅行社,提高了出国旅游的便利程度。
四:就职外企机会越来越多,自贸区内创业门槛更低,有很多税收优惠政策。
五:休闲娱乐项目将更丰富,消费者将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国外娱乐项目和文艺演出。
不接受任何到付件及平邮件什么意思
就是不接受到了再收钱(向收件人收钱)的快件,不接受邮局里的平邮(平邮很慢,服务质量不好)
2018年立法计划有哪些立法项目?
立法工作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工作,目前初步安排,2018年将制定或者修改20多部法律,包括民法典各分编、有关单行税法等。同时将做好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相关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立法工作计划将在大会后及时公布。
关于五年的立法规划,这个规划正在编制中,将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为了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将原来的“外资三法”整合,制定一部新的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基础性法律。
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坚持开放发展,实行互利共赢的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第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方针,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第三,坚持为外商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保障外商合法投资的权益。第四,坚持外商享有国民待遇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国要怎样做才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2.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4.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5.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6.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7. 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8. 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9.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1.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12.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14.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15.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6.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17.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8.健全地方税体系。
19.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20.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1.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22.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23.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24.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
25.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26.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
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8.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9.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30.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1.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32.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3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34.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35.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36.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37.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8.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政府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如果政府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政府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政府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政府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谁给我一篇国际贸易的论文,3000字,一般水平就好
入世十年中国对外贸易迎来最快发展时期
[摘 要]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取得了丰硕成果,也迎来了对外贸易发展最好最快时期。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WTO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2011年,中国迎来了加入世贸组织(WTO)十周年。十年来,承受住了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同时中国各级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入世”后的各种机遇与挑战,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发展新阶段。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上,而且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与位次,这些发展都标志着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第一,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贸易环境更加开放,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对外贸易增添了活力,更加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对外贸易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长。从货物贸易方面看,2001年和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097亿美元和29728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20%。 其中,出口额从2661亿美元增加到15779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0.3%;进口额由2436亿美元增加到13948亿美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20%。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屡屡实现重大突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逼近3万亿美元大关。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东盟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68.8亿美元,2010年上升至1057.4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十年间,中国利用外资额增长了1.26倍,年平均增长9.5%。
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与位次。首先,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先后超越了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2010年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10年货物出口总值从世界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上升至10.4%;目前货物进口总值已由第六位跃升至世界第二。由此,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确实,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在不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排名与位次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排名不断上升和地位逐步提高。具体来看,2001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六位,2007年曾一度位居全球第一位,2010年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
但是,中国一直以来稳居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较快发展。
具体来看,2005年,中国服务的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九位和第七位;2010年,中国已经成世界上第四大服务出口国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正是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对稳定和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入世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并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突出。
具体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所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大大增强了进出口贸易在总需求中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结构一直以来是以外向型为主,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意味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大幅提升。由此,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是倍受关注。
据相关研究显示,按支出法测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明显上升,由2001年的2.1%上升至2010年的4.0%,2007年时最高曾达到8.9%。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净出口为负数外,总体上看,2001-2010年大部分时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这表明,相对于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显得较为平稳外,投资需求特别是净出口需求部分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的波动相对较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01-2010年大部分时间内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正面和积极的,特别是净出口等对GDP贡献率和拉动的短期变化影响较为显著,如2010年经济全面恢复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就相当显著。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除了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外,通过引导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也可以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影响深远。
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方面,一是进出口增长幅度差距缩小,这主要体现为:在保持进出口总额稳定增长的同时,出口增速在回落,进口增速却在提升,进出口增速差距也变得逐步缩小;二是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降。另外,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逐步实现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三是进口商品的结构也在变化,其中国外先进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机电产品和IT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工业制品占比则不断下降;四是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般贸易比重有所上升,加工贸易比重则有所下降,且加工贸易也处在升级转型之中。
在对外贸易对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方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国内外资源转移到工业领域内;二是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总之,进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不仅拉动了中国国内的工业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客观上对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正面效应,同时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显著。
三、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总体上看,尽管入世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赫成就,中国对外贸易也在逐渐成长,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了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债危机继续恶化、中国出口增长放缓等,这提醒我们必须谋变以应对新的挑战。
首先,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目前需要顺应当前外贸发展新形势而进行适时调整,特别是要改变原来贸易发展注重数量扩张,即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能源等竞争优势。为此,一方面,要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产品的出口,改变目前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尴尬现状,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产品比重。这样,就可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向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服务贸易等战略方向发展,增强对外贸易对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有助于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其次,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近年来,受到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相继贬值,同时也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出口竞争力构成较大挑战,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相应地也削弱了这些企业产品出口价格的竞争力,最终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的要求,在统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外汇市场和改进外汇管理的同时,还应当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各项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其中,灵活性则体现为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双向”的而不是“单边”的,汇率也是有升有降的;二是改进外汇管理,进一步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便利化,逐步由经常项目强制结售汇制度向意愿结售汇制度过渡,创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环境,抓紧完善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当然,尽管当前和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但也要看到还存在着一些有利于贸易发展的市场条件,如中国较为平稳的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储蓄率及城市化进程仍需加快等,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发展对外贸易决心与信心不动摇,要充分认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促进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其实是想一份有什么理论分析的论文的,你这篇我看不懂是什么理论,不过还是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