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投资环境怎么样
香港的投资环境怎么样?
香港处于通往中国内地大门的有利位置,又位于跨越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时区。这两个因素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贸易、金融、商业和通讯中心的地位。香港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的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十四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市值计算,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具有方便营商的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制度、自由流通的资讯、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发展完备的金融网络、一流的运输及通讯基建网络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等。此外,香港还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稳健的财政储备,以及低税率的简单税制。凭借这些优势,香港成为全球公认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50%。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由于回归之初的几年经济动荡,又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因而十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被拉低。近几年香港经济维持强劲扩张势头,增长层面广阔。过去三??所见的增长,较1987年以来任何连续三??高于趋势的增幅都要快。在贸易方面,回归以来,香港贸易总额基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受惠于内地经济蓬勃发展和美元转弱令价格竞争??有所改善,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包括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在2006??同比增长10.2%。除贸??激增的推动??外,内部需求亦保持坚挺,整??均提供稳定而重要的增长动??。
回归之初,香港服务业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及与中国内地的紧密联系,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服务业中心。经济结构经历重大转型,低增值产品制造业逐渐迁移至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等地生产,香港蜕变成为高增值服务业的基地,为区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个经济调整过程使香港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的贸易活动大幅增加,为香港提供了动力和资源,使香港能继续担当世界一流服务中心的角色。
香港服务业发展蓬勃,在东亚地区可谓首屈一指。在1990年至2004年间,香港服务业平均每年增长7%,达11289.39亿元,而同期间的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5.6%。因而,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有所增加,从1990年的75.4%增至2004年的90.0%。在各主要服务行业中,以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和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值6.7%和8.8%,分别占2004年本地生产总值的27%和 21.1%。
2000年至2005年,受到区域和全球经济环境??断改变,以及与内地进一步融合所推动,香港经济结构持续向服务业转移。内地经济发展蓬勃尤其为香港服务业提供??无限商机,同时,内地拥有大??低廉的土地和劳工资源,以及内地生产????断上升,也推动??香港经济朝高增值发展。2000??至2005??期间,整体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由86.6%增至90.7%,而制造业及建造业则分别由5.4%和4.9%下跌至3.4%和2.9%。
二、香港回归以来与
内地经贸合作态势
香港是一个小型的开放经济体系,其经济表现与外围环境的发展有莫大的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和开放,为香港经济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香港拥有良好基建和金融基础设施,同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内地与世界各地的天然门户,因而可以分享内地经济急速增长所带来的莫大裨益。
香港回归之后,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二者都是彼此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市场和外来投资来源。香港是内地,特别是华南一带的重要转口港,内地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必然会促进香港转口贸易的增长,从而带动贸易和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的互惠互利的发展。
香港凭借其区位优势及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内地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推动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长期以来,香港是进出中国内地经商和投资的南大门。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香港一直扮演着外资进入中国的投资平台的角色,使香港成为内地外来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到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香港对祖国大陆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协议投资金额为2618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达993亿美元。1997年后,香港对内地投资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内地资金也大量进入香港。据香港经济年鉴统计,到1999年底,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存量达8148亿港元(1045亿美元)。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流入香港证券市场的资金在10至20亿美元之间。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于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CEPA协议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三大领域,并规定双方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CEPA协议规定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承诺。后来又分别于2004年10月及2005年10月签署了CEPA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补充协议,增加开放内容,为两地紧密的经贸关系不断增添新动力,加速双方经贸合作的融合。
CEPA是一个“双赢”的贸易协议,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香港的企业逐步开放内地市场,促进了两地的长远发展,开阔了港商在内地发展业务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香港工业贸易的整体素质。在货物贸易方面,零关税有助于鼓励高增值产品在香港进行生产,增加了港产品在内地新兴市场的竞争力,让内地越来越讲究品质的消费者受惠,也切合香港需要发展更多高增值及品牌产品的大方向。在服务贸易方面,CEPA开放了27个服务领域,让香港的服务企业更早进入了内地市场,享受更多市场准入优惠,有利香港企业(包括在港营商的海外投资者)到内地发展。同时,香港投资者引进的资金和人才有助于培育内地急速发展的服务业,加快内地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可以说,CEPA三个阶段的总体开放措施,已惠及香港大部分的工商业,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推动了香港经济转型,使香港作为双向平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三、香港经贸未来发展趋势
香港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因此,全球经济表现对其非常重要。在未来,外围发展对香港经济的增长仍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是2007??香港贸易表现的主要负面风险。但是,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日益融合,中国因素会继续在推动香港经济的增长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1.香港应积极参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利用CEPA优先对香港的优惠条件,努力发展与中国内地的经贸联系,加快与中国内地经贸上的融合。
CEPA的理念,涵盖了深港合作、粤港合作、珠三角合作到泛珠三角合作,乃至香港与整个内地经济的全面融合。CEPA在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进一步融合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CEPA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融合的催化剂。由此引发的利好因素,可望使维系香港拥有的制度和管理优势争得更多时间。但如不善用这些政策,香港对内、对外正面竞争形成,就再无政策优势可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CEPA一样,都是新生事物,并无成规可循,需要港人主动进取,开拓市场。只有积极把握机会,以互惠互利为本,泛珠三角的商机才会真正转化为香港的市场、香港的生意、香港的利润。
由香港参与的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虽然使得中国近1/3的地区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但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两种货币和两个关税区,这样的组合在中国所有经济圈中绝无仅有。香港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契机,香港经济不难再攀登新一轮高峰。
2.香港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这会促进香港与外国的投资贸易的持续增长。
中国加入WTO已有6年,各国企业面对大陆市场更加开放的机会,均认为香港所具有的优势要进一步发挥,随着CEPA的实施和泛珠合作步伐的加快,更多中小企业开始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以作为增加对华投资的基地。而且香港在九七回归后实行的“一国两制”,将使香港继续保持各方面传统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优惠税制,维持国际金融、运输、资讯中心的地位,将带动香港与各国之间的对外经贸投资关系进一步发展。
2005年,有232家海内外公司来港,而在港设立地区办事处的公司创出3800家的历史新高,2006年上半年又有156家海外、内地和台湾企业在港开业或扩充业务,较去年同期增加逾8%。这说明香港仍旧是世界各地商家心目中的理想营商地点。2006年首季香港外来直接投资高达1020.6亿港元, 2005年全年外来直接投资为2790亿港元。数据表明,香港仍是外来直接投资进入亚洲的主要目的地,同时也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优势跳板。
3.香港未来的发展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和“独立经济体”的关系。
1980年代初期,为了减低成本,香港制造业开始外迁到珠江三角洲,服务业的比例迅速增加。在1990年,制造业的比例下降至17.5%,1997年 6.4%,2002年4.5%,而服务业的比例则由1990年74.4%,上升至1997年85.1%,2002年87.5%。至此,香港已成为服务业型的经济,但主要服务对象是在境外。虽然,香港经济结构至今仍在转变中,但其对中国内地依赖性不断增强。
随着制造业的外迁,香港开始失去制造业赚取的大量财富和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而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出入口业、运输业也失去本土的服务对象,而必须依赖内地企业的支持。至此,香港已由独立的经济实体变成一个依附于中国内地的服务性的经济体。香港成为城市经济,却没有城市经济的条件和环境。这就是过去20多年香港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现在所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