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分别是什么时期的

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分别是

[ B ]

A.东汉 唐

B. 唐 北宋

C. 西汉 南宋

D.东汉 北宋

答案

B

刚刚看书上说戈登堡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活字印刷不是中国的吗?怎么变成一个欧洲人发明的了

戈登堡独立发明铅活字印刷术是在1440年,并且有明确的文字和文物证据,因此在西方多以他为活字印刷的发明者。而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没有西传的确切证据,因此西方一直存疑。

不是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也有证据啊,西方存疑,那中国教材里怎么不说明?四大发明那么出名而西方并不认可,除非我看书,否则咋可能知道戈登堡的事迹,这。。。

中国的活字最早都是木活字和泥活字,西传传到阿拉伯地区就没有踪迹了,也可能是还没有发现;金属活字虽然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主要是铜活字和锡活字,也没有在西方发现实物。而现在全世界通用的铅活字就是戈登堡发明的,这点有活字实物和他所印制的书籍为证据,所以西方人才称他为活字印刷之父。这没有办法,洋人更看重确实的证据,如果没有就只能存疑。但也不能排除洋人是在中国发明的基础上改进才发明了铅活字,即使这样,戈登堡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为什么没能普及 – 铁血网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这个没有争议。木活字、泥活字、金属活字都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这个也没有争议。那么既然中国早早发明了这项技术,为啥使用的比例一直很低?为啥占主导的一直是雕版印刷?

一、成本高昂

汉字的数量很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这样大的数量,制做成本很高,花费时间很长,一般私人的印刷作坊投资不起。铜活字的投资更大。举例来说:元代王祯在任宣州旌德县尹时,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力量制木活字,“二年而工毕”。清代翟金生为了复活泥活字技术,竭尽家财,重头摸索外加制造一整副活字,居然费时30年。当代的孙寿龄先生和尹铁虎先生为了再现泥活字的制备技术,也分别花费了2年和2年的时间。只有清朝的武英殿铜活字和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动用国家的财政力量,才能较短时间内完工。而欧洲的文字以字母为基础,不需要制造那么多种不同的活字,这样成本就低多了,所以后来欧洲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之后,能很快流行起来。

另外,与雕版印刷不同,活字印刷需要雇读书人来排版。从一大堆排好待用的活字里检字,相当于每个字都要查字典,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就算能雇到愿意干这活的读书人,雇用的成本也绝不会低。而欧洲的字母文字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成本低。

印后拆版把各活字归位,也是很繁琐的工作,同样相当于每个字都要查字典。此外还有别的问题,比如木活字“与药(指固版用的粘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而且“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所以毕升采用泥活字,但泥活字拆版以后清除活字身上的残留粘药也很费时费力,导致成本上升。所以现代铅活字浇铸技术成熟之后,宁愿把拆了版的铅活字重新融化铸字,也不愿分字归位再用。

所以,在中国古代,如果一样东西的印刷量不大,活字印刷术的成本太高,很不合算。如果同一样东西的印刷量很大,雕版印刷同样占上风,因为印刷量很大可以保证收回成本,而雕版印刷出来的东西通常比活字印刷清楚漂亮、质量更高,而且可以带图——比如比较流行的带绣像的小说,看这种书的人多少有点人文情调,当然更愿意选择更精美的雕版印刷品了。只有大量印刷很多不同的东西,活字印刷才有优势——听起来好像很适合办报嘛,但中国古代在这方面有多大需求?古代读书人毕竟很少,因此受众少啊。而新_闻传_播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大众化,否则怎么收得回成本?

二、关键技术缺失

中国古代的几种活字都有缺陷。木活字的问题上面已经讲过了。泥活字的主要问题是容易破碎损坏——其实平心而论,毕升的胶泥活字与普通的泥制品是两回事,无论硬度强度都还算不错,但仍然不够——本来活字就宝贝得很,哪儿能随便损坏呢。要承受印刷的压力,无论木活字、泥活字,较长时间使用强度都不够。

中国古代铜活字的问题,一是成本高到恐怖,比如清朝皇帝最后忍不住把它们全拿来铸钱了;二是传统的烟墨这样的水性墨在木活字上问题不大,但在铜活字上附着性很成问题——容易变成墨水珠。有点理工科背景的现代人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表面自由能的问题,就像水在非常干净玻璃表面的是铺开的,而在有油污的玻璃表面是聚成滴的。但中国古代人不知道啊,所以这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后来欧洲谷腾堡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铅合金容易浇铸,成本也较低;采用油性墨而不是水性墨,这样墨在金属活字上的附着性问题也解决了。谷腾堡还发明了印刷机。所以谷腾堡的发明是一个体系:铅合金活字、油墨、外加印刷机。所以如果主角想用活字印刷术印书印报,至少先把前两样发明了再说。如果主角记不得调制油墨用亚麻籽油比较好的话,估计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摸索配方。

三、从社会大环境看印刷术

如果再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印刷术在社会(这个大系统工程)里的位置,就可以更进一步明白,为什么活字术在其发祥地中国,几百年来发展缓慢。从社会环境来分析活字印刷技术史,可以看到:

1.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缺乏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就缺乏了改进发展的推动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以至于,康熙年间连皇家印刷《古今图书集成》采用铜活字技术,竟也没留下可靠的技术档案,(幸而,乾隆时期的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图书,金简大人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6,横向比较——美国开国年))。以至于,由康熙朝着手准备的“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在雍正朝(1728)武英殿排印出66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万余卷,1.6亿字,5020册(比著名的第11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篇幅规模大四倍),却在乾隆初年改铸为铜钱!然后,再由金简重新刻木活字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3]P172,P200。在皇家工场里,金属活字技术与木活字技术也是自生自灭,皇家工场汇集了全国的技术精英,却游离在了商品经济之外。皇家技术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精尖产品的样板,但不计成本的皇家技术却不可能促进民间产品的商业化、市场化。

2. 如前所述,活字印刷术相比雕版术,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的工艺技术。技术含量高,除要求实际工作的工人要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外,还要求有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参与研究、改进、发展和总结经验。但是,许多方面的社会因素都限制了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活字印刷,和其它的技术、工艺的发明与改进。象宋代沈括那样能记录下毕升发明,象元代王祯那样能积极领导木活字印刷工程实践,象清代翟金生那样能坚持三十年,竭举自己的家资、不管社会不理解的人际压力,试验复活毕升泥活字工艺,实在是古代知识分子里的凤毛麟角。于是,在古代的中国,始终没有建设起专门的活字印刷技术队伍。即使在印刷史著作里还能见到更多的民间金属活字印刷家,木、陶活字印刷家的资料,但这些活字印刷家往往也是雕版印刷家,活字印刷术没有成为独立的技术。

参考:

牛津版《技术史》

徐苏《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发展缓慢》

金岷彬《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毕升最早发明的,最早出现于北宋。

北宋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

扩展资料:

活字印刷优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字印刷

欧洲活字印刷术到底是怎么发明的

约翰内斯·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界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他发明印刷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将当时已知的许多不同的技术有效地组合到一起。

此外他在斯特拉斯堡铸镜子的经验也为他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研究出了特别的作为字母的合金和铸造法。用这个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库,用此他印刷了他著名的《古登堡圣经》和其它一些书籍和文件。

古登堡使用金属的字母将它们排列成印刷的书页,这个方式崭新的地方是这些字母可以被重新使用,过去的木刻的底板无法重新使用,它们只能印刻在上面的那一页,而无法用来印其它的页了。直到今天为止古登堡的圣经算做是印刷艺术中的一份珍宝。尤其它的排版非常美丽。

现在还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尽管如此,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卡特在其名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仍然指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法国学者格斯曼进一步提出活字印刷是中国经俄罗斯传入欧洲的, 或者是由一群从中亚迁至荷兰定居的亚美尼亚人带过去的, 并说欧洲活字印刷发明者古腾堡是在东欧的布拉格学会活字印刷的.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 因为从毕升到古腾堡, 中间整整有400 年时间.然而由於缺乏证据, 上述观点只能是一种假说.

12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