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海绵城市投资多少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我国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国家政策有哪些

根据住建部 2014 年 10月所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水环境系统解决方案的国际先进经验,是美国的“绿色基础设施(GI, GreenInfrastructure)”、“低影响开发技术(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USD)”等先进理念的中国化表达。海绵城市是先进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是超越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更先进更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客观需求,我国城市水环境目前面领着诸多重大问题:“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水资源缺乏、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污水溢流所带来的面源污染等。以往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更强调的是点对点治理,未来发展方向必然向流域治理、城市水系统的综合解方案的面源或立体的治理方向发展,海绵城市正是符合这一趋势。建设海绵城市是最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 117 个,总投资约221.6 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 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可缓解暴雨等极端天气对于城市排水的影响。我国城市的普遍“逢雨必涝、雨停即旱”,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缺乏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大雨暴雨天气城市积水严重,给人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人身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

根据建设部 2010 年对349个城市内涝情况的调查,2008-2010年共有289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占调查城市数的 80%;据报道,“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 12小时,淹水深度超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近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20个省市因为洪涝导致2000多万人受灾,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53亿元,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建设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础设施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应对径流污染及水资源缺乏。①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我国目前有 16个省市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重度缺水线(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有 6个省区为极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500立方米,然而这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大多连年遭受雨涝而无法蓄积和利用雨水资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问题。②初期雨水携带了大量地表污染物而成为城市水体污染的重要面污染源,是目前全球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多城市,初期雨水中COD等浓度已经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 V 类水标准,此外合流制污水溢流(Combined SewerOverflow,CSO)是水体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点源污染持续改善,但面源控制还没有有效进展,城市雨水系统的进一步改造才是系统性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重要出路。

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评估效果如何?

结合住建部颁布执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综合运用在线监测数据、填报数据、系统集成数据,逐项细化分解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6个方面、18项指标的全方位、可视化、精细化评估,实现海绵建设效果(各项指标)的逐级追溯、实时更新,并通过多种展示方式进行考核评估指标的综合展示、对比分析等。

系统架构:

武汉新烽的“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系统由四部分组成: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实时在线采集流量、水位、雨量、土壤墒情、渗透率、空气温湿度、水质以及视频等信息;传输层由专用RTU和电信公网组成,实时读取和处理各类传感数据并传输到平台层;平台层主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应用层则以数据为基础,主要实现对“海绵城市”的监测信息、项目信息、评价考核、法律法规等进行综合展示。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媒:中国建“海绵城市” 能成为治理洪涝的答案吗

  近年来,每当雨季来临,中国居民遭受严重洪灾的消息就往往见诸报端。在中国,洪水已不再仅仅是农民面临的问题,还已成为城市人躲不掉的天灾,后者的水泥工事不足以抵挡大自然的力量。

  从2008年起,中国遭受洪灾的城市已增加一倍以上。“洪灾之多正令国家蒙羞”,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说,“我们倾倒了太多水泥。是时候投资新型绿色基础设施了。”今年9月中国政府批准打造16个试点“海绵城市”,以生态友好型开发取代“灰色”扩张方式。“海绵城市能以自然方式存储、净化和排水”,参与协调该项目的俞说,传统上,中国的城市都能有效应对洪水,“但在现代中国,我们毁坏池塘、河流和湿地体系,代之以大坝、堤岸和隧道。如今我们遭受洪灾。”

  中国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试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但直到最近领导人要求“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后,它才成为城市规划者中的流行词。然而,在中国懂得如何设计海绵城市的人并不多。“一些企业希望出售技术,但我们并非真正需要技术”,在俞看来,要让一座城市更能“吸水”,需要转变的是“思维”而非“形体”,“这并非是零敲碎打的工程。”其他专家表示,海绵城市的一些特性不适合西北地区,例如,西安的问题是干旱。

  最后,融资是个微妙问题。政府希望通过公私合营方式实现社会长期投资,但目前尚不清楚投资者将如何从中赢利。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有利可图。但海绵城市不同,它们无需消耗大量资源,而且恰恰相反。俞说,这将是一个艰难挑战。

12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