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评论】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齐步走”
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两会特辑,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本期主题: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齐步走”。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201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司金融和中国经济研究。
陈爱海: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各地的地方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成热门话题,在全国两会上更是被代表委员热烈地讨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但现在还是有一些人不太清楚到底什么叫高质量发展,它有标志或者标准吗?可不可以举一些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到的标志性例子?
刘俏:这是一个非常好但也非常不易回答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或者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前可能是一种粗放式的,对资源、要素依赖度更高的增长方式,而高质量的发展则更多是内生的,靠创新驱动、靠消费拉动、民众获得感比较强的一种发展方式。如果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靠固定资产投资,不需要大量的社会融资和投资去拉动,那么就基本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一般民众的获得感来讲,高质量发展成功的标志在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充分满足。比如社会保障体系、医疗福利体系,包括精神文化方面,如果在未来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企业家的创新,通过大量原创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在供给侧实现优质产品与服务的极大丰富,从而解决人民群众需求上的落差,那么就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就不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比如在金融方面,如果未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让普通老百姓的财富得到比较稳健的运营、保值,甚至在合理的回报之下能够增值,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那么这个金融体系本身也就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陈爱海:今年两会,各地都在强调高质量发展,自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各地跟进得很快,都在强调要高质量发展。有人说,从国家层面讲高质量发展,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但是具体到各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奢谈高质量发展,“还没发展起来,何谈高质量发展呢?”但是也有一些人说,既然整个国家已经总体上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那么各地就应该“齐步走”,大家一起为高质量发展加把劲,对这两种说法您怎么看?
刘俏:第一种提法,某种程度上将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本身割裂开了。增长或者发展本身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前置条件,中国在任何阶段都需要增长、需要发展,而我们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只是增长的方式上、发展的模式上追求一种相对比较有效率的、有质量的增长,因此不能将两者割裂开。增长本身可以由两个东西驱动,一是投资率,二是投资的效率。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其实靠的是投资拉动,即投资率非常高。这导致的后果是,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同时,整个金融体系出现了杠杆率比较高的问题,因此未来再靠高投资率拉动增长已经不太适合。即投资率高,但投资效率并不高,因此强调高质量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希望将增长的动能从投资率向投资的效率倾斜。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发展,而且都需要一种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把增长的动能向投资效率倾斜。增长本身是必须的,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方式,必须由效率和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