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第一单”背后的故事
——专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姜仁锋、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华伟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华伟(中)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董少鹏 矫 月
3月1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船重工”)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工”)在中登公司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之股权登记,走完了央企市场化债转股“第一单”的全过程。3月9日,中船重工副总经理、中国重工董事长姜仁锋,中国重工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华伟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专访。
他们表示,在无相关细则可循的背景下,中船重工推行的市场化债转股趟出了一条路。本次债转股不仅为公司减少了218.68亿元债务,助力公司生产经营的改善,同时,这一模式还获得了各方面高度认可,树立了央企市场化债转股的样板。
市场化债转股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姜仁锋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推行市场化债转股主要是为了解决负债率较高的问题,“2008年之后,造船业普遍低迷,国内许多造船厂发力海工业务。然而石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导致了大量海工产品接单难、交付难,现金流紧张,负债率高企。”
在造船业整体低迷,造船企业负债率普遍高于80%以上的情况下,2017年年初,中船重工决定启动以中国重工为平台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同时,由于存在控制产能的压力,必须在不新增项目的前提下筹集资金,于是,债转股成为最优选择。
早在2016年,中船重工就主动削减过剩产能,其中,中国重工作为中船重工船舶与海工装备板块上市平台,对内部造修船资源进行了军民融合式整合。旗下的武昌船舶重工与青岛北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与山海关船舶重工实现两两重组整合。
“本次内部整合重组是为了削减过剩产能,因此中国重工不宜再采取定增方式筹集资金投募投项目。”华伟表示,为了响应国务院2016年10月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意见》等精神,中船重工决定将市场化债转股付诸实施。
为此,中船重工引入了8家投资机构对中国重工子公司大船重工和武船重工进行增资,合计投资金额为218.68亿元。其中,中国信达资产、中国东方资产以受让金融机构贷款债权进行增资,投资金额合计70.34亿元;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招商平安资产和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受让中国重工股权进行现金增资,投资金额合计148.34亿元,所获增资资金全部用于偿还标的公司债务。
“由于是首次实行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整个过程具有开创性,为此,公司反复与投资方商谈,并且双方条件也在不断更改。”华伟说:“经谈判,新进机构股东的持股锁定期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确定为3年。同时,根据军工企业的特殊性,新进机构股东不能获取董事席位,而是以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的身份参与公司事务。”
在中船重工推行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政府部门相关债转股的细则尚未出台。中船重工除了要和投资方商谈,还要与多个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可以说,中船重工为市场化债转股趟出了一条路。华伟介绍:“当时商业银行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债转股实施机构,在我们推进债转股工作过程中,相关机构才相继设立。”
2017年8月份,中国重工完成了债转股工作,增资现金部分已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第二步中国重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工作随之启动,2017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了中国重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2018年3月1日,中国重工顺利完成股份登记,标志着市场化债转股的圆满完成。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是“第一次吃螃蟹”,是示范引领的重大突破性案例,也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在中船重工成功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之后,多家央企前来学习取经。
继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之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船舶和中船防务也相继推出了同样的债转股模式。2月26日晚间,两家上市公司已发布相关公告。
坚守大国重器
适度多元经营
造船业是拼实力的行业,其中资金实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华伟指出,市场化债转股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一是中国重工可节省约8亿元的财务费用;二是中国重工资产负债率下降10个百分点,中船重工资产负债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
华伟还表示:“债转股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好处也十分明显,子公司的现金流好转不但有利于子公司在建产品的完工,也有利于其新接订单。同时,船厂资产负债率的下降,也会给船东注入更多的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获得债转股的部分融资后,公司还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中。”华伟如是说。
2017年上半年,中船重工围绕“聚焦主业主责、聚力兴装强军”,努力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由公司建造的我国首艘国产航空母舰于2017年上半年正式下水出坞,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此外,公司为我国海军建造的又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也于2017年上半年成功下水。在军贸方面,公司还获得泰国军方潜艇采购订单,标志着我国常规潜艇对外出口再获重大突破。
除了军工业务的发展外,受国际原油价格低迷影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市场萧条,海工行业陷历史低位。鉴于此,公司在2017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海工装备的多领域发展。在深海渔业养殖装备领域,为挪威萨尔玛集团研制的世界首座大型半潜式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顺利交付,该项目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填补了海工行业多项科研和施工空白。
同时,公司在海工模块及海工船领域,同上海打捞局签订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合同,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深海水下作业和和抢险打捞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南海等海上重要战略运输通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为巴西石油公司建造的FPSO上部电气模块P77模块成功交付,赢得得巴油公司的高度认可;为国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承制的“中国海监106”海湾移动监测平台成功交付;中标胜利七号钻井平台坞检修理项目并顺利进坞开工检修。
据华伟介绍:“公司的民船业务在低迷期更需要转型升级,生产更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此,公司对科研投入非常重视,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
力争2020年
证券化率提升至70%
中船重工作为特大型军工央企和全球第一造船集团,其改革发展步伐一直走在军工集团前列。近年来,中船重工一直在加快与资本市场融合的步伐,并提出将推进军工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到“十三五”末(2020年年末)集团资产证券化率拟提升至70%的目标。
据中船重工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中船重工将继续推动在资本层面实现军民融合,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主业;依托旗下上市公司,不断注入优质军工和军民融合产业资产;建立完善四大领域、十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着力打造若干个百亿市值的创新型优质上市公司。
除了中国重工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外,中国动力、中国海防也同样推进了产业重组整合。中国动力作为中船重工集团动力类资产运作平台,通过重大资产重组,专业化运作,成为涵盖七大动力板块、技术门类全面的动力公司,并开展了内部中、低速柴油机业务重组整合工作。
2016年,中船重工集团收购上市公司中电广通,将其打造为电子信息板块的军民融合产业重组整合融资平台。目前,中电广通已更名为中船重工集团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防),注入了长城电子有关资产。同时,中船重工加快推进水声行业研究所与有关企业的产研一体化重组整合,形成水声探测与对抗产研一体的能力体系,加快建设“水下长城”,进一步巩固中船重工在水声行业中的龙头和骨干地位。此外,中船重工还加快推进中国海装等IPO步伐,推进高、新、精、特业务及相关资产上市工作。
2017年7月12日,中船重工正式成立了智慧海洋、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环境工程等11个军民融合大产业事业群,旨在集中相关资源,构建强大的产业经济,促进产业经济与资本运营齐头并进,不断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