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之路 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访广东省四会互感器厂总经理张树华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四会互感器厂总经理张树华(左)在与员工交流。

从“神五”到“天舟一号”、从甘肃酒泉到海南文昌,四会互感器厂自主研发的高原型互感器都为中国的航天飞行事业作出了贡献。而这成就背后,离不开从1996年便担任互感器厂厂长的张树华。当年,他临危受命,带领着四会互感器厂走上创新之路,现今,他乘胜追击,借军民融合和公司扩建之际,提升公司研发水平,继续走着创新发展的道路。

创新成就企业“凤凰涅槃”

四会市互感厂建于1988年,企业初建是一家国企,但由于产品款式单一,企业经营不善,不到8年时间,企业就面临倒闭。当时在四会市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张树华作为四会经委系统中为数不多有电力专业知识背景的政府人员,便临危受命,担任了互感器厂的厂长。

回忆起当初刚接任厂长的时光,张树华说道,创新是让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法宝。“到任后,企业缺人才我就组建人才团队,产品没销路我组建销售团队,企业内部管理有问题我大刀阔斧进行改制,但最关键的还是不断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技术,四会互感器厂实行科技强厂,质量兴企;同时,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厉行节约,张树华在担任厂长当年就扭转了企业亏损的局面。

据了解,四会互感器厂在成为四会市首批转制企业后,一转制,该厂就马上投入5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企业自转制以来,在张树华的带领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企业总资产每年递增23%以上,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四会市互感器厂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科技成果130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17项;获省部科技奖13项,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和奉献奖等国家级殊荣55项;获广东省自主创新标杆企业等省级荣誉83项。

拼搏务实铸就航天品质

在四会互感器厂的车间墙上,醒目地挂着“守业就是退步,创新才能发展”两句话,张树华认为,只有自己拥有了核心技术以及核心产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作为企业的高原型互感器,更是一直被用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为企业创新的标志。

四会互感器厂的高原型互感器,谈起这项航天产品,张树华向记者说起了背后的故事。2002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社会招标,需要一批“高原型电流互感器”产品,以保障火箭和飞船发射时供电系统的正常使用。经过层层严格考核,四会互感器厂成为合作伙伴,但必须在三个月内研发出相应的互感器产品。

在这份喜悦背后,四会互感器厂的研发人员却感觉到十分头疼,因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高寒地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相关产品能否适应当地条件,是个很大的技术难题。张树华迎难而上,立马率领“高原型互感器”技术攻坚小组,投入在科研中。三个月里,“白加黑”“5+2”成为张树华和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在反复试验,不断钻研技术难题后,张树华带领攻关小组最终攻克了均匀电场、降低局放和耐受高压三个难关。特别是减低局部放电取得关键性突破,发射中心要求互感器局部放电低于5皮库,而当时行业内互感器局放标准是50皮库,在三个月攻坚后,四会互感器厂的样本产品低于2皮库,让产品寿命大大加强,稳定性更高,也符合了对电力供应故障“零容忍”的发射中心的高标准。

2017年4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也是采用了四会互感器厂的产品。而目前,四互生产的互感器,有600多台应用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联姻”世界500强 借势提升科研水平

在四会互感器厂的年度计划中,醒目地写着:“年底搬迁新工厂”。这座新的工厂,是投资3.5亿,坐落于肇庆高新区四会产业园的新厂房。新工厂占地125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面积是目前旧工厂的两倍。同时,这座新工厂也有着特殊的身份,此前,四会市互感器厂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携手“联姻”成立了广东四会ABB互感器有限公司,而这新工厂便成为ABB全球最大的中压互感器生产基地。

对于即将搬迁的新工厂,张树华说起了新厂的独特之处——新工厂建有两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主要设计、制造生产电力系统设备所需的中压互感器、中压传感器和中压绝缘部件,单厂生产规模将位居中国国内行业第一。此外,还有一个特高压实验室,可研发生产100万伏等级的高电压技术产品,而实验室的电压等级也在广东省里处于先进水平。

重视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吸纳科研新力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张树华深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的道理。“在待遇、感情、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上留人,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张树华表示,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从企业转制以来,一直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他十分重视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大学生慕名而来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理、厂长成为企业的中层干部和生产骨干;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独具专长的教授、专家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带头人。

此外,张树华还坚持着多种激励人才和技术研发的措施,首先是重视实行产学研合作,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高压研究所的合作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三工位高压隔离开关”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其次以“能者为师”为标准,在企业内部开展全员培训,加大培训的投入,规范培训的程序,由此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了人力资源增值,使职工成为自己岗位上的“专家”。

据了解,该企业职工中先后有130多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其中70多人获“质量标兵”称号。拥有中高级人才40多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19人。

4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