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诺:睡眠不好的人做不了大咖企业家
从台前走入幕后,史小诺渴望转型,目标瞄准了她最熟悉而又陌生的企业家。2002年,她开始担任《全球资讯榜》和《经济信息联播》的主播。这些年,虽然担当过不少重要财经活动的主持人,但作为主持,她的任务几乎仅限于“念稿”。为了制作节目,史小诺开始尝试自己撰写采访提纲,做准备的功课,改变以往习惯的采访模式,这一切可以说从0开始走到了1。
如今,《遇见大咖》已播出三季,第四季节目也在制作当中。史小诺期望能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记录去探究企业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何以成为了如今的“大咖”。她在自己的新书《40而立,也不晚:遇见大咖背后的故事》中写道:“我就是想把他们从神坛上拉下来,露出他们接地气的一面。”
“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通过他们来炫耀成功学,更不是炫富,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都饱含艰辛,值得我们做更开放的学习和思考,如果能让更多人通过我们记录下的这些人物,有新的角度看待创业、看待财富、看待人生,我真的愿意去做。”
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史小诺,和她聊了聊《遇见大咖》节目背后的故事。
史小诺采访董明珠。《遇见大咖》节目组供图
史小诺在刘强东老家采访。《遇见大咖》节目组供图
史小诺跟随潘石屹去甘肃天水采访。《遇见大咖》节目组供图
澎湃新闻:你为什么要做《遇见大咖》这档节目?
史小诺:做《遇见大咖》这档节目,最开始是我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有一次坐飞机,我买了两本杂志。一本是《三联生活周刊》,那一期的一篇文章讲了哈文从我们财经频道转型去当春晚导演的事。我那时也想尝试去做幕后,但并不知道该做什么。后来,我看了手里的另一本杂志《看天下》,里面的文章写了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一些小故事。我也曾主持过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活动,但从未深入了解过,那次是我第一次读到了这些“大咖”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想如果把这些故事做成一档节目,是不是有人也和我一样觉得很有趣呢?
我在央视二套承担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就某一个问题采访这些企业家,然后他们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仅此而已。但是“他从哪里来?他是谁?他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在做第一季节目的时候,取了名字叫《你从哪里来》。后来,我们改成了《遇见大咖》。
澎湃新闻:你们节目选择“大咖”的标准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企业家能被称为“大咖”?
史小诺:因为这档节目的平台是财经频道,所以我们很自然地选择了做财经人物。当时,考虑到新节目需要借力,我们在选择目标人物的时候首先瞄准了社会影响力、知名度最大的这群人。除此之外,我们希望找来的嘉宾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有情怀,有故事,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计划做第一季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要采访到柳传志,因为他是“中国企业家教父”。攻城拔寨,首先得把最高的旗子拔下来。后来,我们在那一季又做了王健林、王中军、潘石屹、稻盛和夫。第二季的嘉宾选了王石、李彦宏、董明珠、周鸿祎、曹德旺、雷军、刘永好、杨元庆,之后的第三季节目我们采访了刘强东,等等。
到现在这一季,我们拍了“蔚来汽车”的李斌。他是个非常谦逊的人,找李斌的时候,他说:“我还不是‘大咖’。”之后,我们联络滴滴汽车创始人程维,他是1983年出生的,他也跟我们说:“对不起,我还不是‘大咖’。”
其实,“遇见大咖”只是节目IP的名字,在它之下的破折号连接着“新势力”,我们要记录的是这个时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那批人,那些正在路上的人。我认为“在路上”这一点很重要,为此他们也一直在拼搏,不吝惜奉献,不断地付出,积累之后再爆发。“大咖”这个符号就代表着企业家精神,他们比其他领域的明星,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就好比刘强东,他管理的京东拥有超过14万员工,担在他肩上的压力非常大。
澎湃新闻:走进了这些企业家的私生活,如此近距离地对话后,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呢?
史小诺:中国这批民营企业家的成功,首先是遇到了好的时代,有中国这片沃土。国内庞大的市场给予了他们机会。时势造英雄,互联网时代给了中国一批新锐企业家崛起的机会。我觉得,今天的中国相当于100年前的美国,今天的北京相当于100年前的纽约。那个时代,美国的商业为什么会那么兴旺呢?因为大家想要去打破固化的阶层,想创造神话,创造财富。这个时代的中国也一样。
采访刘强东,当时我跟他说“你这个季度扭亏为盈了,季报多棒啊!”他告诉我,他不在乎。我问他:“你真的不在乎吗?钱难道不重要吗?”采访他之前的一晚,我失眠了,因为每次有采访任务我都会非常焦虑。他当时就反问我:“你采访我之前一晚上睡不着,是因为钱吗?”我想,确实不是,他一句话点醒了我。当他到了一个阶段,赚钱已经不是单纯的目的了。对他来说,通过自身努力打破了阶层固化,小时候的他甚至没有见过电灯泡。时代赋予了我们太多好机会,就看你是否能抓住。
澎湃新闻:你观察到这些企业家有什么共同点?
史小诺:节目到现在为止采访过二十七位企业家,以我粗浅的认识,我觉得他们让我看到的共同点一个是勇敢,另一个是坚持。他们的勇敢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方说李彦宏,他在自家账上500亿的时候,拿出200亿去投O2O。这样的行为,一个人内心不勇敢做不到。我问他,当时做决定不能再审慎一点吗?他很平静地回答我说:“企业家天生具有冒险精神。”但这种勇敢肯定不是莽夫之勇,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自己的逻辑。
此外,他们就像斗士一样,身上有一种超凡的毅力。潘石屹一个小时能做1000多个俯卧撑。因为我自己平时也健身,我知道做俯卧撑之后肌肉的那股酸劲,他能坚持做那么多,必然有很强大的毅力支撑,这也反映了他坚韧的性格。很多接受我采访的企业家都是“秒着”的人,就是那种立马能睡着的。我总结的时候发现,睡眠不好的人可能干不了。当然,身体不好,你也干不了大事。他必须是那种很有韧性的人。
澎湃新闻:这些“大咖”在私生活中样子与他们的公众形象有什么不一样吗?
史小诺:我们在记录的时候,有时能捕捉到这些画面,但有些画面没有呈现在片子里。董明珠在她最难的时候,当时她就想她妈妈了。那是在一个会议现场,遇到了很难的境遇,她私下对我说了一句:“我想我妈妈了”。那一瞬间,她的眼泪马上流了出来。在外人心目中,董明珠是一个很坚硬的女性形象。在我们的片子里,有一段视频拍了董明珠和她姐姐的孙女视频通话,她对着手机在那喊“圆圆”,那个时候,她的眼睛里盛满了爱,表现出来的那种柔情和她平时像一个斗士一样的公众形象非常不一样。她平时在公众面前,说话非常强势。
我记得有一次拍摄,董明珠正要和港台企业家见面。她刚从巴西回来,还在倒时差,头痛欲裂,但还是把回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第二天,我在那听她和港台企业家交流,我在旁边不争气地流了眼泪。她当时说的话,我们平时看来就是一种主旋律腔调,但她说出来却体现得非常柔情。她当时说,祖国就是最大的后盾和依靠。那个时候,刚好香港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件。我现在说出来,听起来有些枯燥,但是身处现场的话,你会特别受感染。那时,我们对面坐着的年轻香港企业家给了她雷鸣般的掌声。董明珠讲话不用稿子,那些话似乎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你跟拍了这个过程之后,你会明白董明珠为什么会是董明珠。
再比如说王健林,平时给人的印象很硬,但是我们交谈的时候提到王思聪,在他的嘴里冒出来的就是“聪聪”。在谈到儿子的时候,他的眼光里都是那种为人父的无限柔情。
澎湃新闻:对我们来说,“大咖”们的故事有什么价值吗?
史小诺:我们在拍王健林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每次一到公司的办公室就会挂上自己的胸牌,每天如此。当时,我心里就想:你的公司谁会不认识王健林,何必还带着胸牌呢?后来,我忍不住问了他。王健林跟我说:“这是我们的规定,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得遵守,还有绝不迟到。”我有一次约好去采访他,迟到了三分钟,没赶上他那辆车,但他没有因为觉得你是央视来的女记者,就怜香惜玉在那等你。这些细节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做事风格。
片子播出之后,我有个重庆老乡看了那一期节目。他是个中小企业的老板,本来是个工作、生活都过得非常休闲散漫的人。看了王健林那期节目之后,他开始要求自己和公司的员工上班时间穿职业西装。他跟我说:“王健林的事业都做得这么大了,每天还是西装革履。想要把公司做好,这个仪式感看来还是需要的。”
后来,我回重庆见到他,看到他穿着西装和皮鞋,外观看上去变化很大。以前,他觉得企业是自己的,想怎么样就这么样。虽然他也许没有在看完节目后得出什么具体的结论,王健林为什么能成为今天这样的企业家,但是他通过节目看到王健林对一些小问题的较真,做事雷厉风行,这些都是让他很触动的。每个企业家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有时能通过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发掘到他们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