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对上市公司的老总们指点江山,离钱太近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证券研究从业7年,看过太多人起起伏伏,最难的,怕是保持初心吧。
研究所和投行,被誉为券商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是因为应届生招得多,相对大家更熟悉,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出了名的收入高、平台好。
不爱这一行是很难的,离开之后的这一年多,我无数次感慨金融行业的效率高、做事简单。前阵子跟券商的老朋友们吃饭,重新找回了那种熟悉的和聪明人打交道的愉悦感,以及把企业业务抽丝剥茧梳理归纳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不浮躁是不可能的。都是少年成名,一毕业就对着上市公司的老总们指点江山,张口几千万,闭口几个亿,要求大家淡定,实在是对人性预期太高了些……若干年后,当我坐在桌子的另一边,尴尬地陪着笑脸说“是是是”的时候,忽然就理解了当年别人挤给我的那些表情。
到穷游以后,有一次见一位董事长,特别得意地跟人家显摆:“你知道我们今年**业务赚了多少钱吗?好几千万呢~!”对方听完哈哈大笑,“你终于把几千万当钱了。原来咋教育我的?今年业绩怎么能才做5千万呢?市场预期1.5亿呢。。。”
不是只有金融行业有阴暗面,但离钱太近,这种阴暗容易被放大,也容易被传播。
新财富对所有参评的分析师都是折磨,大家对它都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高薪的价值;恨他,是因为那种把自己当作商品一样去售卖去宣传的感觉,非常的不好。
每到这一刻,作为卖方,你就会很清楚地知道,那些平时和你称兄道弟共同吐槽别人的朋友,心里究竟把你排在第几位?
是第一,第二,还是榜上无名?
每降一档,你的心,就会往下沉一分。
而买方你以为就轻松了么?生生要把擅长不同领域的人放在一起打分排序,还要考虑各种利益往来、各种人情关系……熬过一个新财富季,所有人都是心力交瘁。
在这行,我见过几年前还是做数据的小弟,因为抓住一个牛票就变成了新财富大佬,升任首席,成为各个上市公司老总们的座上宾,收获几百万年薪……这是幸运的。
而更多的是,年复一年辛苦的工作后,榜上无名。怎么办呢?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才能继续下去。
第一年,可以埋怨是公司平台不给力。
第二年,是销售团队不给支持。
第三年、第四年呢?
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还是承认自己水平不行或者不够勤奋?
很难的……都是天之骄子,凭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行?
某种意义上,只有偏执狂才能在这行更好地生存。可偏执,往往容易让人忘了初心。
因为考核指标太简单粗暴,周期也太短。
今年因为茅台大涨,邱国鹭老师的发言被重新翻出来,可是你知道3年前,有多少人嘲笑他已经过气了么?
再好比今年的乐视、公募“一哥”,大家都在嘲讽、纷纷跳出来说早就看出来他们不行。可是几年之前,他们也是站在聚光灯下供人膜拜的大神。
各种绯闻、造谣、八卦、撕逼,每天都在路演、微信和无秘中被传播。
曾经有一度,我也对此津津乐道。但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害怕离初心越来越远,所以趁着还记得当年的梦想,下定决心抽身离开。
可是,从心底里讲,我还是爱这个行业。高薪和人脉关系都是表象,浮华、嘲弄、中伤也不过是附带伤害,背后真正有魅力、能吸引人的,是你每天都在思考。
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思考可以以最快速度转化成金钱的行业。成长和学习新知识,是这个行业中最天然最正当不过的事情。
它打下的烙印,带来的思维习惯,不管将来在哪个行业,都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