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数据、个人隐私数据,盗用和贩卖的罪与罚!
很多业务具体办理时,个人需要提供身份数据以及填写数项关于个人隐私的表格。而这些证件留影以及文字资料,在一定几率下,会发生被盗或者被贩卖的事实,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个人的经济安全风险。
然而因为技术原因、异地犯罪的原因,在精确打击此种犯罪时,效率不高,成本却比较高。甚至一些时候,就直接无可奈何了,就成为积案,占时就无法处理了。
个人信息被泄露贩卖后,主要存在两类风险。
第一类,直接被精确诈骗的风险。片子购买到个人的信息后,伪装成熟人、伪装成执法单位,结合高精度、高准确度的个人信息,对受害者进行诈骗。让人防不胜防。
第二类,盗取个人证件、隐私数据后,利用现代信用体制的漏洞。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盗刷、网络转账,或是进行各种网络借贷,让身份被冒用者不知不觉,就存款清零了或者背上了不是自己借的债务、贷款。
各种新型犯罪,在近一两年达到了一个猖獗的境地。最为关键的,很多罪犯肆无忌惮且没有接受到相应的处罚。一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是谁都没找到。
在一些案列中,面对新型经济犯罪,尤其是机构、企业、公司这种,往往就算处罚,也是罚钱。在如今这个社会,罚款能起到的作用,目测是不怎么高了。尤其对于一个机构、企业、公司,罚款不痛不痒的,第二天他依然继续,甚至变本加厉。哪怕是让具体的犯罪实施者坐牢,进去了老张、又出来了老王。
侥幸心理,在新型犯罪中,比以往要大的多。那这里可能就需要弄几个典型出来杀鸡儆猴了。
比如:某某进行身份、隐私贩卖,判了几年。某某冒用他人身份,涉案金额巨大,判处死刑。类似这种,都只能说“也许可以”起到一定警示的作用。
这些问题的根本,一是放开了金融业务,很多非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凭想象和以往经验操作,导致漏洞百出。二是过去的执法范围主要以区域为划分依据,然而现在的网络、电信犯罪,没有对应的执法管理机制,处理效率不足。三是拜金思维、一夜暴富思维,超越了对于犯罪惧怕的心理,明知被逮到不会有好下场,依然会去尝试。四是对于个人身份隐私信息的司法定义不明确,罪在何处,如何处罚不够明确。
第一与第二条现在已经有动作,在进行完善。但第三条与第四条,似乎解决方案并不明朗。如何削弱潜在的犯罪动机,思想工作怎么普及这是一个问题。如何监管面对个人的身份隐私信息采集、保存,这也是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很复杂,复杂到已经看到了现象,却难以下一步。因为数据的追踪与监管,简单了说,案发后逆向追根溯源是方法之一。复杂了说,全套互联网、电信网架构中,加入数据全监控系统,类似棱镜那种,不说成本,就是合法性又值得商榷了。所以现在,能精确锁定罪犯,已经是能想到的最佳理想状态了。
也许在未来,集约化管理个人信息是方法之一,也许身份验证机制会有大的彻底的更新。最关键的,个人资产的存取,个人信用的使用,如何确认是本人,是本人意志,需要重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