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九鼎集团强调自己不是一家金控公司?
针对业界对其变成一家金控集团的质疑,新三板挂牌公司九鼎集团(430719.OC)在公告中强调,“我们不是做金融业务的综合金融公司,更不会做一家所谓的金控集团。”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根据《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规定,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一种方式,在金控集团中,控股公司可视为集团公司,其他金融企业则为成员企业。这本是资本投资优化、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运作手段,但九鼎集团却着急划清楚河汉界。
这或许与金控集团面临的监管加强有关。
监管飓风恐将来袭
自从2002年国务院初步批准光大、中信和平安试点综合金融控股集团以来,15个年头的时间,金控集团经历了蓬勃发展期和爆发期,各大央企和大型国有集团如中银集团、建行集团等初步构成我国金控集团的第一梯队,之后以泛海系、复星系、万向系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向金控集团渗透。
但近年来,金控集团进入转型期,其强势扩张之路有所停滞,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筹建的金融平台开始崭露头角。
1月17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下一步防范化解风险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清理规范金融控股公司”。
1月25日至26日,银监会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关于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要“清理规范金融控股集团,推动加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
2月14日,央行在《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继续推动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
3月25日,新任央行行长易纲在某活动上指出,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着风险,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
监管层释放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已经箭在弦上。
3月30日,证监会起草了《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入股证券公司的股东资质等方面提出了“史上最严”要求,距离意见反馈截止时间4月29日已经所剩无几,可以预见,民企入股证券公司,寻求成为金控集团的火苗可能被掐灭。
对于加强金控集团的监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告诉独角金融,“
金融业综合经营并非风险的源头,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为消除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风险,必须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并实施穿透式监管。”
显然,金控集团的部分风险已经相当突出。
金控集团暴露哪些风险?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为20.5万亿元,2015年约38.2万亿元,同比增长86.34%;2016年这一数据上升至51.7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8%。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已达53.57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3.44%。
从数据上分析,2014年至2017年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攀升,再加上这一部分仍处于监管空白,金控集团野蛮生长,一些乱象问题也就逐渐显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指出,一些不健康的体量较大的金控集团都有一些“通病”:一是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较高,在资产扩张的过程中大量甚至是无节制地举债;二是法人治理不健全,无论从股东还是经理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三是经营过程中出现异化,保险公司做成资产投资公司,实业做成金融公司。
2017年6月,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晖,因个人原因暂不能履职。2018年2月23日,保监会公告称,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为保持安邦集团照常经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监会决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
自此,这个拥有万亿级金融帝国,在保险和银行领域叱咤风云的金控集团巨头跌落神坛。此前,关于安邦集团高杠杆举债,左手倒右手腾挪资金的质疑声源源不断,如今吴小晖被抓,监管进场,靴子终于落地。
安邦集团的案例就像一把尖刃,已经直击心脏,未来的监管,势必不会让金控集团重蹈覆辙。
中国目前已有的大型民营金控集团包括平安、明天、安邦、海航、复星、恒大、中植、万达、蚂蚁、万向等,那么,未来对金控集团会如何监管呢?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向独角金融表示,“根据此前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的内容,要确立市场准入、资金来源、公司治理、资本充足、关联交易等监管要求,严格限制和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隔离实业板块和金融板块,弥补监管制度短板。”
换个角度而言,监管出台后,金控集团的设立门槛势必会提高,特别是非金融机构投资金融机构会难上加难,已有的金控集团也将在监管洗礼中,得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