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十年话冬奥丨王中录:从“折扇”到“冰丝带”我们用汗水灌溉最美的奥运之花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兼国家速滑馆项目执行经理王中录 。千龙网记者刘雯摄

千龙网北京4月19日讯(记者 姜雪峰 张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家体育馆——“折扇”同“鸟巢”、“水立方”一起吸引了来在全世界的目光,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尽管还在建设当中,便已经让无数人期待不已。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这两座场馆的背后却有着同样的一支建设队伍和多位建设者,他们用“中国智慧”破解建筑难题,用汗水浇灌出不同的奥运之花。

国家速滑馆建成后将与远处的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遥相呼应,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建筑。图为国家速滑馆建设现场。千龙网记者刘雯摄

近日,千龙网“奥运十年话冬奥”系列报道团队独家采访到先后两次参与到夏奥工程国家体育馆和冬奥工程国家速滑馆的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兼国家速滑馆项目执行经理王中录,听他讲述十年前奋战在国家体育馆建设现场的难忘经历,作为一线建设者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期待。

钢铁侠现身,突破“折扇”技术难题

“折扇”的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使该项工程成为之后很多年的标杆工程。图为国家体育馆场比赛地施工现场。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的国家体育馆一经亮相,便以其独特的“折扇”造型成为北京北中轴线附近的一处带有中国元素和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然而谁又能知道,这充满东方神韵的“折扇”设计,却为建设者们提出了一个不小的考验。“国家体育馆的设计为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然而这却给施工带来不小的困难。”王中录一边回忆一边对记者说,整个体育馆钢屋架工程由14榀桁架组成,四周由156根劲性柱支撑,最通俗的讲,就是用上百根支撑架托起形状呈扇形曲线屋顶。

众所周知,体育场馆的空间跨度非常大,高度又非常高,将这些重达数百吨的双向张弦钢桁架托起并准确的运送和安装在既定位置,就成为屋顶施工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城建集团的建设者们潜心研究,认真分析,最终他们组成了科技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论证,采用“带索累积滑移”技术施工,滑移过程中 “机器人”在液压作用下一张一弛,就好比蜗牛背着大贝壳行走一样,最终将钢屋架运输到预定位置。

“折扇”的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使该项工程成为之后很多年的标杆工程。图为国家体育馆看台施工现场。

王中录饶有兴趣地介绍道,国家体育馆的扇形波浪曲线造型,在十年前来讲其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在世界同类建筑是非常罕见的。为了把这么优美的设计蓝图变成现实,呈现给世界,我们采用了大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圆满地完成屋顶钢屋架的安装任务,大幅地提高了工程施工质量,更为这种高难度的施工积累了经验。

事实上,滑移钢屋架只是国家体育馆施工过程中所遇到诸多困难中的一项,据王中录介绍,在国家体育馆建设期间,项目团队还创新性的取得了太阳能屋顶发电、废钢渣回收再利用、玻璃“外衣”保温又隔热、9层屋面材料降场馆噪声等多项技术创新,十年过去了,在“折扇”施工中摸索出的新技术应用到全国许多大型场馆的施工中,同无数“奥运遗产”一样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发展。

十年积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飞跃

“折扇”的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使该项工程成为之后很多年的标杆工程。图为工人在国家体育馆屋顶按照太阳能面板,远处的鸟巢、水立方已初见规模。

谈及过去十年行业的发展,王中录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在智慧建设领域的突飞猛进。“像建筑信息化模型(BIM)这样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建设效率。”王中录向千龙网记者介绍,如今正在建设的国家速滑馆,在动工前就都有一套完整的可视化建模系统,他指向墙上的图纸说:“面对大坑套小坑,深坑套浅坑的地下作业,通过建模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再辅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极大地减少了因为人为操作所产生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还有作为支撑,提升精准度。”

“在国家体育馆建设中,BIM技术的应用还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如今在国家速滑馆建设中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王中录向记者解释,在当时在国家体育馆项目,他们就曾运用建模系统解决了一些难题。但从现在来看,那时的技术还是初级阶段。王中录感慨道:“与十年前相比,通过建设一项项大型场馆、重点项目,我们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

“折扇”的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使该项工程成为之后很多年的标杆工程。图为建设中的国家体育馆,远处的鸟巢、水立方已初见规模。

“标准化、规范化及精细化管理程度都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王中录介绍表示。“十年前我们用一流标准建设国家体育馆,现在我们用一流标准建设国家速滑馆,而如今的一流标准可要比十年前严格的多。”记者了解到,目前项目现场已经实现视频采集的全覆盖,并配有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和管理项目人员的操作行为,“举一个例子,小到有人不带安全帽进入项目现场,我们的后台都会发现并发出提示等等。与十年前项目,各种新技术越来越成熟,不断推动施工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双奥磨砺”,用“中国智慧”为世界献礼

国家速滑馆建成后将与远处的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遥相呼应,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建筑。图为国家速滑馆建设现场。千龙网记者刘雯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国家体育馆相比,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虽然在体量上相差的并不多,但是“冰丝带”所应用的新技术却要多得多。“作为专业的冰雪运动场馆,国家速滑馆本身的技术含量就要远远高过国家体育馆。”王中录介绍说,“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比赛场地是冰面,对温度的要求是低,而看台上则是观众坐席,对温度的要求是舒适,在敞开不能隔断的空间同时实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就进行系统的考虑。”而类似的例子在冰丝带的建设中是数不胜数。

作为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竞赛场馆,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具有特殊的意义。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将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冬奥会后,还要满足举办滑冰、冰球和冰壶等冰上运动赛事的需求,满足大众进行冰上运动的需求。对此,王中录说:“我们按照安全、质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统一’的要求,确保圆满完成奥运工程建设任务,为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出中国智慧的磅礴力量。”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索网结构和亚洲最大的室内冰面,还将成为最具新时代特色的智慧场馆。图为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通讯员黎方益摄,千龙网发

北京即将成为即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而曾经建设过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等2008年奥运会场馆,又在建设国家速滑馆、高山滑雪中心等2022年冬奥会主场馆的北京城建集团也将成为“双奥企业”。

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城建集团以建造四十余项世界级的奥运工程,谱写了中国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依托奥运工程建设的巨大舞台,北京城建集团逐渐积累与凸显出品牌、技术、管理与人才方面的卓越优势,开启了工程总承包的创新篇章。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索网结构和亚洲最大的室内冰面,还将成为最具新时代特色的智慧场馆。图为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通讯员黎方益摄,千龙网发

十年来,奥运工程建设中形成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综合技术,推动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全面迈入高端化,承建了国内一大批现代化体育场馆建设任务,并延伸到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学中心等为代表的各领域工程承包高端建造实力。由鸟巢起源的国内BIM技术应用,在槐房再生水厂提升为智慧工地体系,并在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建设中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智慧建造,再到国家速滑馆,北京城建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建筑行业的智慧建造体系的领军者。从承建鸟巢、国家体育馆等单个重点工程起步,城建集团目前在北京新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世园会、北京冬奥会等区域形成项目集群,完成了建造单一工程到建设项目集群的转变。

如今的北京城建集团,以雄厚的建筑实力,在世界级工程的建造过程中,向全球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时,以产业协同发展,大步迈向国内领先的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商,与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与王中录漫步在一尘不染的项目现场,4月的北京春风拂面,远处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上奥运五环在蓝天白云影射下熠熠生辉。“最重要的是先把活干好”、“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兼国家速滑馆项目执行经理王中录与中国无数建设者一样“腼腆而务实”,谈到成绩他总是一带而过,而谈到专业工作却又滔滔不绝,一个个经手过的项目有哪些技术突破讲起来如数家珍。王中录十年来的工作经历不仅仅是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概况,更是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缩影。十年来,在千千万万个王中录的手中,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筑、中国速度同北京奥运会的精彩一同漂洋过海,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

4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