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都热衷迁都,赵光义对此说出一句千古名言!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北京】

北京是从元明之后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中心。元朝的首都是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此后的明朝明成祖朱棣夺位之后将首都从南京迁移到北京,他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厚的军事地理学的意义,那就是为了针对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做准备。事实证明,此后明成祖的五次北伐都能够得利于此,如果要是从南京北伐蒙古,则耗费的人力物力更加巨大。明成祖的战略眼光非同一般。

清朝入关之后也把都城从盛京(沈阳)迁移到北京。这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和朱棣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沈阳距离中原太远,不方便统治中原。

【南京】

南京最为著名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成为六朝古都,那个时候被称作建康、建业等名称。

南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地理形势的优异。南京周围山河险要,地形独特,北面还有长江天险,作为江南一隅的政权,是非常合适的都城选择。

古来对这个城市的地形称赞为:“龙盘虎踞”。明朝的朱元璋就是从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而发展壮大。在他对付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艰苦战斗中,选择南京(集庆)作为根据地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长安】

长安这个名字极为著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古都中最出名的了。从汉高祖刘邦时候,都城就建立在长安,西汉、东汉、隋朝、唐朝都将首都设置在这里。

其实长安最重要的地理形势并非长安城本身,而是他周边的地理形势,左有崤函,右有陇蜀,前有潼关、武关、函谷关,又有黄河为险阻,关中地形被赞誉为“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易守难攻,沃野千里。

除了长安之外,秦朝的都城咸阳、也是利用了关中的形胜。

【洛阳】

洛阳一般长久以来也都被作为都城,但通常作为陪都,也就是第二都城。中国长久以来都是两京,东京长安,西京洛阳。洛阳可以作为皇帝向东的桥头堡,战略意义也很重要。而且,洛阳处于天下之中,在西晋等朝也被用来作为都城。

【汴梁】

汴梁仅仅是北宋的首都,在各方面的对比上都输于前面提到的几个地方。不过最终却被作为北宋的首都确定下来了。

宋太祖赵匡胤在定都之后,曾经到洛阳和长安去过,然后他开始思考迁都,他的设想是初步迁都到洛阳,最终迁都到长安。

这个战略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但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却提出来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在德不在险。

意思是,地理形势固然重要,但是真正掌握天下靠的是民心,只要有德,在哪里都不重要。

这个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体现出了有为君主的那种雄心和气魄。曹操就曾经有过类似的看法,当他和袁绍谈论天下的时候,袁绍说,我要占据黄河之北,南向以争天下。而曹操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说:我用天下之智力,御之以道,无所不可。

不过曹操和赵光义的这种看法却也有很严重的破绽,那就是,并不是每个君主都是他们口中的这种励精图治的君主。赵匡胤无法保证后代的宋朝皇帝们都英明神武,事实上,宋朝昏庸之主还是非常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城的形胜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甚至有可能起到决定性的意义。这种一念之间的改变,很有可能决定一个王朝的成败。

所以,赵光义的这个提议看似道理深刻,实际是一句废话。

在没有提出一个成功的继承人选拔制度之前,所谓的“在德不在险”只不过是一句脱离实际的空话而已!

欢迎关注公众号:刘弘文

4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