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罕见出手!降准能否化解流动性危机?
2017年12月27日第1经济就曾发表过原创文章《2018,中国次债危机》,就是分析MLF等工具增加对存款性公司债权释放无主基础货币就是一种金融体系内的次债。解决方法就是降准来冲销这种债权。
这其实与央行定向降准1%来冲销MLF就是一种意思。
当时的推演,又一次推演到了这种极端的小概率金融货币现象。
摘录相关的部分内容如下:
“ 我国央行则作为这里抵押资产的直接购买者,也就是以SLF,MLF,逆回购等方式形成的对存款性公司债权(目前规模已超10万亿人民币规模),这是一类有抵押物的再贷款。
因此,我国银行的这类抵押物,表面看是优质的,实际上是垃圾抵押资产。一旦出现债务危机,那么央行就会尽快抛售这类抵押资产。抛给谁?只能是抛给商行。商行流动性紧张,不可能有接盘能力,怎么办?不着急,央行持有超过20万亿的法准,直接冲销就可以了。
这就会导致我国金融体系一个最大最大的金融现象:
1.央行被迫频繁降准,而且是继续大幅度频繁降准。
2.央行资产负债表被动快速收缩。”
这段话结合起来就是降准,用法准冲销对存款性公司债权,也就是降准冲销MLF,其次是将导致央行缩表。
央行如此操作,在逻辑上是会导致缩表的,但事实上需要跟踪观察。
在这个趋势上首先强调是缩表。其次强调一个被动。
其实,这次降准的主要作用是将短期借贷换成长期,同时减少了央行的无用功。
不妨来思考一下以下2个问题:如果央行只是放开存贷款利率浮动 基准利率不变行不行?如果只是放开存贷款浮动,以前的比如浮动利率房贷是不是利率也是不变?
有分析称这降准1.3万亿,冲销9000亿MLF后还剩下的4000亿算不算放水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这4000亿将去向哪里,是否可以继续在社会上派生存款。
答案是可以,这4000亿降准冲销MLF后的结余资金可以为商行提供适度的流动性,但对商行的整体流动性改善并不太乐观。
这里提出一个新名词,叫做紧缩型被动降准。
降准这一趋势,根据准货币体系的的运行规律,可以被提前预见到。
我们央行的这一次降准用来冲销麻辣粉。确实不能解读为宽松和放水,各商行在根据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忽视金融风险已经极限化释放信贷,导致商行自身的流动性紧张,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出商行流动性的紧张情况一直没有缓解,不出意外,三个月内可能还会有下一次大降准,甚至等不了三个月。
以上,可以说是较客观、科学的解释,但并不是权威的解释。
央行和商行现在都很难。但趋势就是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才能维持。因此,很大可能是央行继续降低名义利率,而各商行则提高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导致存款利率提高而贷款利率下降。这个名义贷款利率不影响所有的存量债务利率,而商行即使贷款利率上浮,也只影响增量的贷款利率,而不影响存量,只有这样,在可以继续苟且。
也有人提出疑问,央行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如MLF等释放给商行的资金是否可以产生货币乘数效应,答案是可以。例如这次降准用来冲销的9000亿MLF,理论上可以极限化派生5.6万亿存款(按16%的准备金率)。按规则要交法准9000亿规模(所有的基础货币又回到了央行充当法准),如此一来,等于央行通过MLF释放的基础货币转了一圈又充当法准回到了央行,而社会上却增加了5.6万亿的信贷债务规模,并同时增加了相同数量的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如此操作,其实是掩盖了社会杠杆水平在继续增长的客观真实,而违背国家倡导的去杠杆这一宏观政策的主旨。货币乘数其实在本质上变相提高了。
所以,这类创新的金融工具如MLF等这样的流动性调节工具,是个很糟糕的基础货币释放方式,自以为很高明,其实什么也不是。目前还有很多专家丝毫没意识到这个金融创新工具的危害性,导致这样的全社会变相加杠杆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利率的风险在这里都不算个事了。
以前的释放的MLF已经派生了大量货币的结果,现在只是又不得不用降准的方式去替代。 假如我国央行未来继续用降准来冲销MLF,就会导致商行的流动性继续紧张。从而逼迫央行继续增加幅度大降准,频繁降准,而且更会导致央行被动缩表而引发不必要的缩表恐慌,同时真实的社会杠杆率水平也会凸显出来。
根据测算。要把目前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规模10万亿降低到0,则在当前的准备金率水平下,需要降准到8%左右。即使这个对存款性公司债权规模降低到5万亿规模,则需要全面降准到11%左右。而且还不会对商行流动性产生实质性改善的效果。
央行这次或许会玩脱了。既然开始了用降准冲销MLF,确实是个好的方向,但是会导致央行基础货币萎缩减少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从而令商行流动性更紧张。假如继续增量续作MLF,就代表这个政策玩不通,则又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一旦债务危机深化或爆发,则最后导致的结果也将是央行被动且大幅度降准、缩表和基础货币大幅度萎缩减少。
因此,必须谨慎、理性对待!央行应该鼓励全社会主动去杠杆,而不是在中债危机爆发后被动去杠杆。
在此感谢为本篇共享智慧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