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飙至8.8万亿!结构性存款还未有监管细则?
如果说现在银行还敢大喇喇宣传“本金有保障,收益有惊喜”的,大概就是披着存款外衣、实质却更倾向于理财产品的结构性存款了。可这种有违正常逻辑的风险收益理念,市场却鲜少有人问——“它是怎么做到的”。
“根子就是贷款需求压回表内,而存款却还没回表,所以银行现在各种手段用在吸存。关键是,现在监管还没有对这块(结构性存款)有明确的规范性文件,相当于是一个监管真空期,所以都在抢着发。”一名上市银行零售业务高管向记者如此阐述结构性存款今年来走俏的原因。
央行发布的结构性存款增量数据验证着银行对这一负债工具的热情:3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共计8.8万亿元,仅3月当月激增4335亿元。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共计3.8万亿元,仅3月就增加3720亿元。
然而理性的声音正在出现,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结构性存款大概率要被监管纳入合规框架。激辩真假结构
“很多银行推出的高收益保本理财的投向,当中肯定不乏违规的资产。高收益结构性(我说的是那些保收益的)一定是假结构,买保本理财的保守型机构客户绝对不会去搏真结构的风险收益。”一名大行资管人士告诉记者。
他提出的真假结构性,引起了部分受访银行人士的共鸣。
“我粗浅了解的‘真’结构性存款,就是把存款利息以及部分本金拿出来买一个期权产品,提高利息收益。因为大部分本金没有动,所以还是保本的,但是利息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十几年前外资行做的结构性存款收益亏了不少。现在我听说的是,很多行做的结构性存款是就是把内部转移价格提高,再让利给储户;或者就是一个假分层的固收产品,把利息收益提高。”一位上市行深圳分行高管告诉记者。
眼下银行在售的结构性存款,从挂钩的标的来看,包括利率、汇率、信用、股票、黄金、和商品等等。不管挂钩的衍生品是什么,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存款+期权”。华创债券分析师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由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即基础收益),外加标的资产的投资报酬组成。
也就是说,“真结构”一定是存款+衍生品。但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针对高风险的衍生品,银行肯定需要和非银机构合作。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此前就归纳道:要么银行自己将本行的存款和合作的非银机构的期权等衍生品打包成“结构性存款”,向客户销售;要么完全代销非银机构的结构化产品,纯属表外业务。前者相当于银行吸收了一笔表内负债,并代销一个或多个期权产品;后者银行赚取了中收。
“如果按这个归纳,那第二种肯定是假结构性存款了。我认为,现在市场上不全是真结构,确实又部分是假结构。为什么?真结构存款要和某个因子挂钩,客户的收益其实是不确定的,卖起来太费劲,合规风险也比较大。”上述股份行零售高管告诉记者。
然而记者问及该行所售结构性存款的结构,他直言“这属于资管的范畴,底层资产要看资管,你得问他们”。监管迟早要出手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其实眼下不少银行下意识是将结构性存款纳入到理财产品范畴的。
“表内利息收入计入表内,表外中收就是表外。不能实质是理财,但又不受资管新规约束,这个大家应该把规则明确下来。”前述大行资管人士说。
华创债券分析师指出,目前,结构性存款在交易端是有规范的,主要依据是《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而在销售端,结构性存款接近于理财业务,应该按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规定标准执行,可目前,这一块并没有细化。
业内人预计,资管新规之后,或者就是在资管新规中,应该出台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细则。
“各银行现在对结构性存款的会计计量和统计口径存在偏差,由于资管新规下发后过渡期的存在,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产品在名称、会计计量和统计口径上的区分,尚需由结构性存款相关细则在监管层面进一步进行明确。”该分析师说。
本文源自券商中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