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中国金融风险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理清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逻辑至关重要

理论准则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理论研究是巨大的财富。真正的理论研究不应该是应景式的而应该是洞察未来的,投其所好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意义,理论研究一定是在所搜集的信息范围内科学的观察并分析中国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的开放步伐显而易见是在加快,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将会深刻地改变中国、深入地影响世界。

开放是基本的趋势。中国的金融不可能在封闭条件下做出有世界竞争力的金融,封闭成就不了一个大国,只有开放才能成就一个大国的崛起。开放一定会遇到一些新的外部不确定性,开放既有收益又有风险,两者之间会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匹配。金融的开放会给中国未来的金融业带来什么新的风险,是一个需要深度研究的课题。金融监管改革一方面是中国金融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随着中国金融基础架构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也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对金融监管进行思考,并且做系统深入针对性的研究。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和改革目标模式并不清楚,因此理清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逻辑至关重要。

立体化金融风险推动金融监管改革

现实动因推动金融监管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力量使金融底层发生了改变,导致传统的金融监管工具、传统金融架构不能覆盖日益复杂的风险。首先,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别是金融资产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证券化的金融资产规模在迅速的增加,比例也在提高,这说明市场脱媒的力量在加大。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中受到了压力,但政策的趋势仍然是希望成果能回流到银行体系,这在本质是逆金融趋势的,来自于市场的去中间化力量正在促使中国金融的内在结构迅速地发生改变,脱媒是一种趋势。可见,一个大国金融现代化必须走金融脱媒的道路,这是不可阻挡的、基本的道路。

第二,来自于科技的力量,没有一个国家科技像在中国这样产生如此颠覆性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化程度不够,科技作为新的变量加入之后加快了市场脱媒,而且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推动中国金融业态的调整。结构调整和业态调整相互交织在一起加快了中国金融变革的步伐,慢慢地促使中国的金融功能发生变化,中国金融的功能已经开始由单一的融资功能走向融资、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的时代。

金融功能和金融业态的变化以及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内在的关系,随着功能的变化,中国金融风险结构也悄然的发生变化,传统金融功能是以融资为主,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成为最主要的载体和媒介,通过它完成整个金融活动,这是整个金融过去的现象。因此,传统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的风险,非法集资虽然也存在,但不是标准意义上的金融风险而是非法的案件,违法的金融现象并不等价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自然客观的存在。

传统金融风险主要是机构风险,所以监管的重点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是通过内在资本重组去对冲潜在的风险,使外在风险不至于影响整个金融体系,资本充足率成为最重要的被监管指标,在此基础上展开其他监管指标的设计。现在中国的金融风险日益变得多元,其中一个是市场风险,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管理基础类的资产的部分不表现为机构风险,而是表现为市场风险,市场对透明度的要求、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显得特别的重要。金融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资本市场基石是透明度监管,因为大部分金融产品具有财富管理的功能,机构投资者包括个人作为财富储备资产组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比重在日益的提高。于是导致传统风险开始转移,由原来主要是机构风险演变成机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重的时代,这个时代来临意味着中国金融的巨大进步。这是从业态和结构来看,底层的部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现象,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加快,将会立体化中国金融二元风险结构,推动中国金融进入复杂的、立体化的风险结构时代。随着外部风险的慢慢进入,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后,金融风险变地多元,立体化的风险马上会形成。

对接宏观审慎和微观行为监管,大数据助力智能化监管

中国金融的监管应该在底层结构和外部结构发生的变化场景是非常清晰的条件下重新被思考,监管的重点、监管的顺序、监管的架构、监管准则的设计都要系统式的,包括宏观审慎和微观市场行为监管合作与衔接,我们既要研究央行宏观审慎监管架构的指标,也要研究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微观行为监管的指标,同时找到这两种指标的转换系数,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会导致实际金融功能的衰减。央行和其他监管部门发布建立了整个中国金融大数据平台,这就要求风险监管不能只是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监管,比如现场检查、事后监管等,中国风险监管要进入智能化监管时代,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设计制定宏观和微观的监管指标转化系数,从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波动进行动态的监测。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监管的课题非常丰富,大量的内容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国金融处在积聚的变革中,不成熟但是在变化而且过程复杂。尽管包括科技化在内的市场脱媒是基本趋势,但是中国金融传统文化依然形成了独特的影响力。对中国金融的研究博大精深,如果能够找到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转换系数,这将会非常有趣,这是未来的目标。

4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