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怎样化解海外风险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法制网记者杜晓

5月5日,由法制日报社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在北京举办。

本届年会发布了《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同时预发布了《2017—2018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对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法律合规方面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

“走出去”面临哪些风险

据《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介绍,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走出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鼓励资本、技术、产品、服务和文化“走出去”,对外投资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对外投资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从2016及2017年度我国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当前企业对外投资趋于理性,投资数量虽有下降,但投资质量有所提升,行业结构也日趋合理。

据律商联讯中国区内容总监徐方介绍,《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收到200份问卷反馈,从企业类型上来看,民营企业接近45%,国企与央企的比例超过21%。在受访者当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超过一半。从投资区域来看,东南亚、北美与西欧仍然是投资的区域。从对“一带一路”进行投资所遭遇的困难来看,这次调研发现,三成以上企业认为,外汇进出口受限以及信息收集困难,仍然是企业在投资当中遇到的较为困难的因素。而东道国对境外投资者的差别对待,9%的企业认为这是造成投资困难的原因。此外,整体来看,28%的受访者认为,东道国法治与商务环境不健全、行政效率低、政府腐败以及无法获得有效的救济,也是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困难。

《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中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遭遇到几种风险:

东道国或东道国政府相关风险。整体上超过40%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遇到相关风险;遇到过相关风险的企业中,东道国法律不健全、外国投资者受法律保护程度不足、产生争议后得不到救济的风险被企业提及最多,央企国企中40%以上曾遭遇该风险。

东道国政府审查风险。近四成企业表示没有遇到政府审查,其中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约半数没遇到相关审查。企业遇到的较多审查是东道国政府的环保审查和反垄断审查。

市场风险。103个受访企业明确表示遇到过市场风险,其中大部分企业都遇到外汇限制的市场风险,比例达80%以上。也有三成以上企业曾遭遇利率的突然调整和商品/原材料价格剧烈变动的市场风险,而央企国企与整体在商品/原材料价格剧烈变动方面的风险存在较明显的不同。

用工风险。在120个受访企业中,61%的企业出现过个别劳资纠纷,其中央企国企该特征较为突出,70%以上央企国企曾遇到个别劳资纠纷。出现群体性劳资纠纷的企业相对较少,仅有3%。36%的企业没有出现劳资纠纷,其中包括约半数民企。

税务风险。近半数受访企业没有遇到与税务相关的争议或问题。对于曾遇到相关争议或问题的企业,不当的税务披露,如在税务稽查时未正确披露信息,导致多缴税款或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是被提及最多的。

知识产权争议。在113个受访企业中,约四成企业没有遇到知识产权争议,央企国企最为突出,超过半数央企国企没有遇到相关争议。在遇到的知识产权争议中,被企业提及最多的是知识产权侵权争议,仅有较少企业曾遇到知识产权演绎开发争议。

合同风险。六成以上受访企业表示,在涉外合同中遇到适用法律问题和争议解决问题,其中适用法律问题尤其突出。对于涉外合同中的具体合同条款问题,有企业分别说明了遇到责任上限及对方能否提供政府担保的问题。

充分了解海外法律要求

前不久,美国商务部宣布,未来7年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禁售理由是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

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合规困境。《2017—2018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提到了重大海外合规事件应对要点:

从执法方式来看,中国和境外各国执法方式、执法程序不同,应充分了解境外执法方式和程序。

从应急预案来看,应注重对调查和突击检查的配合、披露义务、PR管控等。

从应对方式来看,积极配合与正确的应对方式可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从协调管理来看,牵涉利益群体较多、情况往往较为复杂,需统一协调与管理,避免混乱。

《2017—2018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还提到了企业全方位合规政策建设与落地,具体包括:

企业合规制度建设。全面的合规制度,包括突击检查制度、反腐败合规制度、数据合规、内部举报等。

制度的落地与实施。流程与执行,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合规管控体系通过信息化系统落地。

合规文化建立。对高管员工进行充分的合规培训,有效传达合规政策,通过日常宣传建立合规文化。

“只有充分了解风险、了解海外法律和监管要求、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并且做好危机应对机制,中国企业在海外才能顺利避开各种暗礁险滩,驶向成功。中国企业要在海外做大做强,要提高企业人员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尤其是要重视建设、完善一套健全且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2017—2018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主笔、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尹云霞说。

亟须建立危机处理机制

《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和《2017—2018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的执笔者,对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相关风险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监管力度在加大,也就是东道国的监管、法律环境都在发生变化。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做到合规经营?我们访问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时发现,企业在国外呈现高速发展。怎么样做到在国外的高速发展呢?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管控,重视合规。也就是说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在承包工程项目当中非常重视风险识别与风险管控,非常重视合规经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同时作为建筑企业,非常重视质量的管理。”《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主笔、IBM原高级法律顾问唐功远说。

唐功远认为,总结经验,第一,“走出去”要法律先行;第二,需要高度关注政治风险;第三,选择当地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第四,“走出去”是要把自己先进的技术与产能走出去;第五,不仅到一些劳动力价值比较低的地方投资,而且要通过现代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将自己的优质资源“走出去”;第六,培养当地员工,用当地员工管理企业;第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使自己的企业文化与当地的企业文化、与当地的价值观进行很好的吻合。

尹云霞认为,大部分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合规政策。不过,对于危机处理机制,其实只有少数公司才有全球机制。

“目前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在建立危机处理机制过程中,首先是组织架构问题,明确哪些人负责。事情发生时,海外分公司必须汇报,让总部知道,避免总部过了很久才知道这个事情。”尹云霞说。

尹云霞还认为,要围绕相应的政策、制度进行培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会依赖全球律所,但全球律所对当地刑事执法情况不太了解,要找了解当地司法部门的律师,而且应该事先找到,以便及时应对。还有披露业务、如何避免公开信息进行发酵等。这些都是危机处理机制所应该具有的,所有企业都应该在全球建立相应机制。”尹云霞说。

4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