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经济走势或生变,通胀成关键因素,稳字当头为何如此重要?
朱民认为,进入2022年,全球部分央行在回收宽松货币时,面临的第一个变量在于通胀,而在债务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影响利率的第一个变量同样也是通胀。在他看来,此番通胀上升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各国通胀的上升幅度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对各产业的影响各异,因此一国内不同产业间的通胀也存在差异。
“若以总量计算,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乘以整体的消费量已经占到了GDP的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世界为大宗商品多付出了两个百分点的GDP成本,这就是PPI如此之高且居高不下的原因。”朱民分析称,作为通胀走势的重要变量,PPI与CPI剪刀差持续高企,或将压缩企业利润,从而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陆磊表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持续走高,对应采取的策略是政策收紧,这会导致流动性相对不足,全球金融市场估值调整的风险就会随之上升。
“当前时点,应开启研究全球资产的重估、重组与重新配置。其中,固定收益、股票和另类投资的传统资产配置将需要大幅调整。”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建议称,应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二维投资维度增加至三维,需要高度重视指数谬误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展望未来,朱民预计,全球结构性通胀的驱动因素可能长期存在。由于各国防疫措施与刺激消费政策不同,导致供给能力与结构的变化不同,这可能进一步推动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上涨。此外,总需求的持续高位以及总供给结构性的不均衡与扰动,或将合力推动通胀上行。
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刘连舸则指出,针对供应链瓶颈等问题,继续深化全球产业链合作、降低贸易投资壁垒,有利于打通全球产业链循环堵点,缓解失衡和错配情况,更好地发挥国际贸易对于抑制通胀的作用。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有一定中枢下移迹象,原先预测至2050年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2.8%,但现在的预测是低于2.8%。”李扬指出,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可能面对不断向下的新局面。
面对经济新常态,需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12月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在李扬看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应从小企业着手,因为在服务化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不仅仅是大企业的补充,更是就业与创新的主体。李扬建议,小企业未来可发展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而非回到农耕经济,因此需要打造并规范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形态。
陆磊表示,为实现“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需求侧的工具在于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要做好跨周期的调节,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尤其是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供给侧的关键是竞争力,不能依靠无度的补贴来形成收入来源,而应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重点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陆磊认为,应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建立与我国新时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并要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的底线。
“未来仍需关注个别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2021年以来地产投资和销售出现增速回落,个别企业存在债务违约。”陆磊认为,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市场风险偏好度的收缩行为得以初步矫正,有理由相信明年开始可以进入到相对健康的良性循环态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字当头为何如此重要?这与我们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直接相关。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GDP实际增速预计将达到8%左右,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明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容小觑。
目前来看,明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新冠疫情还会持续,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影响仍待观察,全球范围内会否出现新的变异毒株还是未知数。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放缓对外需的潜在冲击有可能非常直接。今年进出口持续高增长的局面或许不会再现,但国内供需两端偏弱的状态却还有可能持续。
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各种不利因素有可能还会更多。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显然是尤为重要的。从字面意义看,稳是一种状态,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看却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速度要稳,面临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之时,要有能力实施跨周期、逆周期的调节;二是发展质量要稳,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持续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至关重要。
如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实施更稳健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宏观政策无疑是最主要的抓手。针对当前经济下行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有效之手、有形之手。考虑到明年外需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发力以激发内需。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保持前瞻性,托住经济的基本盘。货币政策需更加灵活适度,通过降准等政策组合,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同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和调结构二者的关系有必要处理的更加灵活,我们应该以更长远的视角去看待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202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确定才能体现稳字当头,为此各方面的预测不在少数。IMF最新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9%,中国2022年将增长5.6%。近日社科院举行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上,有专家建议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应设定在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应该讲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出发,明年中国经济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即是客观需要,也有能力实现。但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不久前的署名文章明确指出,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笔者认为,质重于量的总体思路,仍然会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继续贯彻下去。
政治局会议召开的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主要国际经济机构负责人共同会见记者时也强调,面对新的下行压力,中国将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李克强指出,今年中国宏观杠杆率明显下降,我们有余地运用多种货币工具,包括降准等,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扫码关注【邓高望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