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会降低营养质量吗?

自迅分享 时间:

预制菜的安全性怎么样?

这个问题,就像问现在的各种加工食品安全性怎样,全国几百万家餐馆的安全性怎样......是很难一句话回答的。

预制菜可以做到长期保存,并不意味着它安全性低。正如罐头可以在室温下存两年时间,并不意味着它比餐馆现做的菜更不安全。因为从食品工业角度来说,只要能加热,能冷冻,预防微生物增殖腐败的工艺技术早就成熟了。

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灭菌处理和罐装处理(包括软罐头),工艺操作规范,即食型、即配型的预制菜在室温下平安保存6个月以上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工艺不同,具体产品的保质期可以在半年~2年之间。

因为现在城市中的冷链配送和冷链销售系统日益发达,很多即热、即烹类型的预制菜都可以做成速冻产品。只要温度保持稳定,它们在-18度的冷柜里可以存放12个月。

但是,具体到每一种产品是否安全,这就要看它的食材质量是否稳定、生产管理是否严格、工艺参数是否合理了。就像我们在餐馆现场点菜,也没法确定是否足够安全,要看店里的原材料品质好不好,店家对后厨卫生的管理是否严格,厨师的操作是否到位。

目前中国烹饪协会已经制订了预制菜的团体标准,对预制菜的原料质量、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等给出了明确的标准。从理论上说,合格的预制菜产品能够达到食品安全标准。

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的品牌产品比较令人放心,因为较大企业通常会有更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充足的技术人员,还有常规检测监控的实力。总之,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食物,往往比餐馆厨房里做的更容易监管。就算有什么事,大品牌的负面信息也会迅速曝光,引起媒体注意,所以他们会有很大的品质压力,必须做好食品安全管理。

预制菜的营养会更差吗?

理论上说,和用优质新鲜天然食材现场合理制作、并马上食用的食物相比,做好之后室温储存几个月,或者冷冻几个月的食物,营养价值难免有一定下降。做好之后再经过一次加热,应当比一次加热会造成更多营养素损失。

不过,到底差多远?这事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如果做得好,预制半成品和预制菜也可以有较高的营养保存率;如果做不好,即便现场加工,也可以造成较高的营养素损失率。

现在连锁餐饮机构大多都会采取预制半成品的方法,这也属于预制菜的一种类型。没有中央厨房提供的各种预制半成品,就没有办法支撑高效、安全、品质均一的餐饮食物供应。

比如说,薯条是提前预制冷冻或冷藏的,到店里油炸一下就可以了。饺子馅、包子馅、发酵好的面团、做好的比萨饼坯等很多半成品也是提前预制的。很多菜肴的调料是统一配制的,高汤也是统一调配好的。

因为有了大量的需求,企业可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组织专业力量,或与研究机构合作攻关,对预制半成品和预制调料的工艺、感官、安全和营养等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其科技含量。

相比于个体作坊式的餐馆,这种有研究和管理支撑的预制食物,营养安全特性方面大概率会更加可靠。

另一方面,预加工过的食材,也不一定就不具备营养价值。

各国研究数据证明,合理冷冻保存的食材,仍能保存其中绝大部分的营养素。故而欧美的膳食指南中,把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归为一类,同样鼓励消费者食用。

比如冷冻的嫩豌豆、嫩豆角、胡萝卜、甜玉米粒等等,已经成为日常烹调原料的一部分,家庭、餐馆、食堂都有使用。罐头番茄、罐头蘑菇、罐头玉米笋、罐头草菇、罐头芦笋等食材,也经常在各种餐馆菜肴中出现。

那些已经处理好了、开袋就能下锅的速冻肉丝、鱼片、虾仁等,也不比自己买冻鱼冻肉再回家烹调的营养素损失更大。

大家比较担心的,其实是那种即食类的菜。比如买了一包土豆咖哩鸡,总觉得没有自己做的营养好。这种想法的确是有道理的。

即食类的菜肴,可以算是软罐头类的产品。它们一方面经过高温加热的时间比较长,维生素损失会多一些,另一方面也往往普遍存在油盐过多、蔬菜配料过少等问题。很多菜是用它浓郁的调料汁来吸引食客的。即食米饭之类的产品也有类似的问题。

如果自己做一餐饭菜,就可以按自己的口味来调咸淡。因为食材更新鲜,不需要放那么多的盐和增鲜剂就能吃出鲜美风味。同时,也可以多配一些蔬菜。

怎样和预制菜和平共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也厌倦于繁琐的家务劳动,为了省时省心,购买预制菜,就像点外卖一样,会成为人们的日常选择。

通过冷藏或冷冻处理,做到即配、即烹的预制菜,对营养价值的影响是很小的。相比而言,即热、即食的预制菜,因为做熟之后经过储藏,还要经过二次加热,对营养价值的影响略大一些。同时,部分产品也存在着脂肪含量高、钠含量高、能量密度高、维生素含量低等问题。

虽然即热和即食型预制菜可以做得营养价值更高,但满足这种需求也会提升成本。更少的油盐,意味着原料的质量要更高,长期保存的难度也更大。增加蔬菜的数量和品种,则需要克服一些熟蔬菜久存后口感和颜色容易变差的问题,还要大幅度增加体积,提升运输和储存的成本。为了方便和廉价的需求,有时候也不得不降低一些新鲜、营养方面的要求。

好在我们还有一个解决逻辑:预制菜配合家里的食物一起食用。

一天的饭菜是由多种食物构成的,一种食物是不能决定膳食质量的。即食型预制成品菜蔬菜少、盐多、油大之类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来解决。

比如说,油太大,盐太多,可以搭配少油少盐或不放油盐的蔬菜。比如说。配些原味生菜,原味生黄瓜条,没有油的番茄汤,没有放盐的水油焖西蓝花,等等。一个浓味菜配一个淡味菜,其中的盐二一添作五,也就不那么咸了。

或者还可以用吃烤鸭或吃三明治的吃法。用饼皮或馒头片包一些咸味重的肉丝、肉片,加上原味的蔬菜,夹在一起吃。就像吃烤鸡的时候,可以撕一些很咸的鸡丝,再加一些蔬菜,夹在馒头或杂粮煎饼里一起吃。

当然,这时候吃的主食一定要是原味的,不能再加油盐啦。

如果对预制食物的蛋白质含量不满意,那就更好解决了。

比如说,有一次我出门玩的时候带了自热米饭,里面不仅菜很少,肉也少得可怜。还好我早有准备,配了自备洗净的生番茄和生黄瓜,还加了一个自带的煮蛋(如果蛋壳完整没有裂纹,可以在室温下放两天)。蘸着浓郁的菜汁吃黄瓜,吃煮蛋,味道还挺不错的。

鉴于公众对高效餐饮的巨大需求,预计预制菜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现在不是是否许可预制菜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和管理它的问题。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等行业协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正在为预制菜制订各种团体标准。

作为消费者,我们就等着这个行业能有充分的市场竞争,然后涌现更多更优质的产品,来满足我们对方便、美味、安全和营养的多方面高要求。


预制菜会降低营养质量吗?相关文章:

龙头企业入局,预制菜如此疯狂?

2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