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预增公司的优劣

邓高分享 时间:

目前正值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预计业绩同比有望实现大幅增长的上市公司颇受市场关注。截至7月16日,沪深两市共有68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预警,其中业绩预增的公司数量便达到298家。那么,这些预增的公司都具备投资价值吗?作为投资者该如何进行甄别呢?

根据交易所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净利润同比若发生幅度在50%以上的变化,应发布业绩预警。其中,业绩预增的公司则是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在50%以上。然而,并非所有预增的上市公司都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考量上市公司净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净利润是指上市公司的收入在扣除成本、费用、税收之后实现的净收益。而上市公司的收入来源则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其中,营业利润被认为是公司最为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则是非经常性损益,也就是不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能否再度形成收入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例如SST闽东预计200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00%,主要是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福州办事处债务重组完成后,实现的非经常性收益所致。上市公司因被豁免债务而形成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而未来不可能继续实现。再如,天富热电预计2007年1至6月份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700%-800%,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仅仅有所增加,而补贴收入增加才是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限售股解冻后,较多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将原来的限售股套现,也促使公司业绩大增。例如雅戈尔减持中信证券的股权,预计2007年半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在150%以上,后续是否继续减持无法确定。所以,在预增的上市公司中,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依靠稳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促成净利润大增的公司。

其次,我们要分析上市公司行业的特殊性。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类别繁多,其中一部分上市公司因行业的特殊性原因,主营业务收入通常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根据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准则,在房屋没有竣工交付时,不得把预售款计入销售收入,只有等到开发产品竣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后,方可确认房地产销售收入实现,将“预收账款”转为“经营收入”。因此,虽然房地产上市公司将楼盘全部预售,但要等签署正式的销售合同之后,方可确认收入。如果房地产企业在多个楼盘销售环节上无法连续,即形成空档期,则会造成业绩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证券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大,也会发生业绩变化幅度大的情况。如2005年股票市场极度低迷,大盘跌至千点之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惨淡经营,投行业务基本停顿,而2006年市场转暖,成交金额急剧放大,并在下半年恢复首发融资,使得证券公司业绩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信证券200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92.70%,宏源证券2006年同比增幅高达2671.72%。但是假设证券市场重新陷入低迷,证券公司的业绩也会出现下滑。

最后,要注意部分上市公司去年同期业绩过差,对比基数低促成的业绩大增。此类公司尽管净利润的增长也是依靠主营业务,但多数通过资产重组,使得业务发生重大变更,而原来的资产盈利能力差,造成对比基数过低,而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可比性。业绩大增的实现,来自于新注入的资产,未来能否具备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如长航凤凰于2006年7月1日完成资产置换,置换前后公司的资产和经营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预计200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为400%,而该公司2006年上半年其每股收益仅为0.02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预增公司中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这样,在追逐半年报预增的热点时,投资者要认真加以区别,切忌只关注公司预计的业绩增长幅度,而忽略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和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过低的问题。实际上,依靠主营业务实现净利润稳定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多数主要依靠行业景气度的回升,净利润增幅通常很少高于100%。

通常,股民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坏,有以下四个渠道。

1、基本面,来自股票软件。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俗称F10,主要指的是一家企业的公开信息。

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企业的报表,季报,中报,年报,以及时不时的信息公开披露。

当然,这部分信息也是准确率相对最高,最有效的。

只不过公开信息比较多,很多股民对于基本面研究比较浅,往往无法看出端倪。

其中的各项指标,诸如营收、净利润、同比、环比、资产负债率、销售毛利润率、净利润率、股东信息、股东人数、应收账款、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等。

即便是企业的报表,几百页长,很多的股民也不会扎扎实实去看。

其实,这里面还是大有文章,值得推敲的,尤其是对于资金量大,又打算长期投资的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基本面还是值得深度研究的。

公开信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完全公平的,也是最有效的。

当然,曾经也出现过一些企业的业绩造假,但终究只是极小部分。

但有一点要切记,披露的信息都是过往的信息,过往并不代表将来。

对于基本面的信息,要尽量通过蛛丝马迹,去推演未来的预期,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2、企业研报,大多来自券商。

第二类就是上市公司的研报了,也是被股民诟病最多的东西。

绝大多数的企业研报,往往是报喜不报忧的,也就是基本上都是一致看好。

其实,企业研报本身是有价值的,但并不是单纯地看研报上的业绩预估。

业绩预估,确确实实没有特别大的道理,因为研究员对于一家企业的实际经营,其实是非常难判断的。

所以,研报中往往会有一行所谓的免责,告诉如果遭遇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可能会导致业绩与预测不符。

其实,企业研报中,行业研究的那部分,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对于企业的研究部分,真的是见仁见智了。

还要注意的是一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部分的描述,这部分往往是企业的优势壁垒所在,需要特别关注。

研报往往会给一些企业增持、中性、买入等评级,遇到很普通的评级,要特别注意一下。

对于企业研报中预估的价格,不要太在意了,因为基本上都不太准确,或者说太过理论化,参考价值不大。

最后,这么多家投研机构中,建议多参考一下中金公司出的研报,价值更高一些。

3、公开信息,大多来自网络。

第三种公开信息,大多来自于网络。

这种信息就比较鱼龙混杂了,有一些相对比较靠谱,比如在上市公司公开的平台上,回答投资者问。

比如某些新闻网站的报道,其实都并不一定真实,很多都是个人杜撰的。

至于一些所谓的公众号分析,大V分析,那就单纯的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了。

网络公开的消息和以前的小道消息差不多,只能说是见仁见智。

有一些是对的,有一些是错的,需要自己去辨别,自己去下结论。

信息网络时代,博眼球的信息太多,网络公开信息没有太多的代表性,其实还不如官方公布的报表有效。

对于没有研究能力的散户来说,还是不要接受太多这类信息,真没必要。

4、日常认知,大多来自生活。

最后剩下的,就是日常认知部分了。

所谓的日常认知,就是部分上市公司,在生活中是能有一定接触的。

就比如一些食品饮料的企业,房地产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包括家电等等,可以透过生活,看到冰山一角。

当然,这冰山一角并不代表全部,也不能代表市场认可度,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日常认知还包括熟人关系,比如某些朋友在某家公司任职,他能够对这家公司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亦或者有些人所在的公司,和上市公司会有一些合作,也是可以从某个维度去了解一家公司的业务好坏,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等等。

日常认知,其实也是某种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只有在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更有价值。

所以,散户要懂得利用好自身特有的信息渠道,获取一些日常认知层面的信息,对于一家企业做进一步的判断。

但是,这种认知并不是去找别人打探小道消息,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注意分辨。

以上四点,是普通股民能够获取一家上市公司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判断和辨别上市公司好坏的信息来源。

其实这四条,代表四个维度,是可以结合起来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坏的。

虽说并不是特别的精准,但是可以判断个七七八八,形成相对有效的信息。

文中观点及个股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