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氢能源”概念?氢能源发展前景如何?

邓高分享 时间:

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石油气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类生存又时刻离不开能源,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能源。

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能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正是这样的二次能源。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超低温高压下为液态。作为一种理想的新的含能体能源,它具有以下特点:

1、重量最轻:标准状态下,密度为 0.0899g/L,-252.7℃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气压,液氢可变为金属氢。

2、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

3、储量丰富: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00倍。

4、回收利用:利用氢能源的汽车排出的废物只是水,所以可以再次分解氢,再次回收利用。

5、理想的发热值: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 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6、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7、环保: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氨气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氢取代化石燃料能最大限度地减弱温室效应。

8、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

9、多种形态: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10、耗损少:可以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代以远近距离管道输氢,安全性相对提高,能源无效损耗减小。

11、利用率高:氢取消了内燃机噪声源和能源污染隐患,利用率高。

12、运输方便:氢可以减轻燃料自重,可以增加运载工具有效载荷,这样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从全程效益考虑社会总效益优于其他能源。

氢能源既然这么好,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2021年,《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均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规划》中提到,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氢能凭借储量丰富、清洁、高效等特点,正成为能源革命的关注热点。氢经济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经济新的转折点,对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新时代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预计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全国氢气产能超过2000万吨,中国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焦、炼油、氯碱、轻烃利用等传统石油化工行业中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发展氢能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

现有氢气生产主要依赖化石能源,消费主要作为工业原料,清洁能源制氢和氢能的能源化利用规模较小。国内由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占了将近70%,工业副产气体制得的氢气约占30%,电解水制氢占不到1%。

国内外能源企业结合其各自优势选择不同技术路线,纷纷布局氢能源生产与供给,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和设备已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2020年中国新投资制氢项目约23个。

其中,电解水制氢项目7个,占比30%;焦炉气制氢项目6个,占比26%。从制氢项目投建地点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浙江、安徽等11个省份。

2022年6月20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为加快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大力推动上海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式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

《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

到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近期,深圳、广西、重庆、河南郑州等多地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包括加大氢能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积极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利用等举措,加速布局氢能产业链。

由此可见,全国各地已经嫌弃了氢能源发展浪潮,未来氢能源的发展大有可为。


文中观点及个股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更多股票、基金投资技巧以及当下热点题材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股市投资技巧学堂】(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20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