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现货好还是做期货好
期货与现货:
20多年来,中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过很多传奇,也有不少悲剧。听业内人聊起,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惊肉跳。而现在,市场越来越理性了,更多的人开始创业,走向机构化,回归或者崇尚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游侠”与机构
傅海棠是国内期货的奇人,农民出身,养过6年猪,种过棉花、大蒜。开始做期货,15年间大起大落。之前,赔得一塌糊涂,都不想活了;后,终于让他抓住两次机会,成就亿万富翁,期货生涯发生质变。
“我做期货,跟机构追求稳定收益不一样,基本就是抓大机会,要么不赚,要赚就赚大的。”傅海棠直言不讳,“你要是涨300点跌500点,我心里没谱,但找到一个机会,看到趋势,让我抓住市场背后真实的一面,我就毫不迟疑。”
要想抓住机会,傅海棠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趋势由供求决定;二是价值以成本为基础;三是宏观形势要好。
“搞期货就是搞商业贸易,做期货并不是研究期货,而是要研究现货,做的是现货,是商品。你不是要看盘内的一会儿红,一会儿绿,很多人做了几年期货,都搞不懂现货。”傅海棠认为,做期货一定要研究透,不管哪个行业,不懂要学习,搞清楚供求关系,这样才比较容易成功和赚钱。
为什么农民出身的傅海棠三言两语就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出来?他开玩笑说,原因就在于他是做小生意出身,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吆喝,这跟做期货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历经市场大潮,不少个人投资者开始逐渐转变为机构投资者,并管理着巨额的公共财富资源。其中,上海睿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付爱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是资金的博弈,行情靠直觉判断,靠嗅觉去交易。后来经过整顿,期货市场越来越规范。特别是后,研究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既要懂宏观又要懂微观。”付爱民还曾说过,市场是残酷的,是一个不断被淘汰的过程,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改变。
付爱民称,现在不少贸易商也进入期货市场,交易市场成熟了,也越来越理性,联动性越来越强,交易的转型就顺理成章。
“做基金后发现,基金普遍要求的不是暴利,而是稳定回报,这就要求进行风险管控,要求更加理性。”付爱民说,客户是理性的,也是最不忠诚的,你赚钱了他在,一亏钱就跑掉了。
机构化与风险管控
有付爱民这样感受的期货市场人士大有人在,机构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地下到地上,降低心跳、降低风险的过程。
1994年就开始涉足期货交易的普天投资董事长吴转普,也是厌恶了早期的大起大落,接触理财业务后发现,可以通过理财的规则来约束自己。因此,从开始,就将自己和客户的资金放在一个账户里操作。“至,扣除30%的管理费,资金增长了10倍,如果不扣除,复利增长是28倍。”
基于同样的理由,蔡展列于成立了上海筑金投资有限公司。“以1元购买的基金份额,到12月12日已经是3.45元了。5年不到的时间,资产就翻了3倍多,收益还是非常稳定的。”他开玩笑说,有一个投资团队在,现在自己睡得着、吃得香了。
蔡展列的上海筑金投资在业内以收益稳定、回撤少闻名。他说:“我们做套利是盯着现货做期货,关注的是价差变化,而不是某一个商品的涨与跌,关注的是市场有没有犯错误。从资金管理的角度讲,从来不是一年只做一个品种。风险管理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策略的安全边界在哪里,策略的风险点在何处。当风险点控制好之后,赚钱是必然的,至于挣多少则由市场决定。”
蔡展列说,公司回撤较少的原因有二:一是每一个策略开的头寸都非常小。二是总资金占有率非常低。每一个产品的资金使用量都低于20%~30%,然后又分配到不同的策略上,所以每一个策略占用的资金量最多不会超过10%,如此风险就降低了。为什么不多做一点?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当你多做的时候,净值波动就会增加。
“从我们考虑的角度说,你冒着低风险获得每年20%~30%的可持续收益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理念。”
那到底管理多少资金合适?蔡展列认为,资金规模需要和能力匹配,不匹配的时候,收益肯定是下降的,完全匹配了,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傅海棠说,抓住大机会,无非是两样,一是农产品,一是工业品。
农产品看的是供应,农产品期货波动是因为天气或者生产出了问题。农产品的大牛市都是因为材料剧减。其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价格低,效益不好,农民不愿意种,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第二是天气原因。“农产品有个规律,喜欢雪上加霜。如果种得多,就会没人要。如果价格上涨,轻则翻倍,重则数倍,甚至会上涨几十倍。这种事经常发生。”
“而工业品正好相反,看的是需求,这几年都说产能过剩,但其实不是,是需求出了问题。而需求的问题,是通货紧缩造成的,这就是大宏观。”
不得不说,如今的期货业早已过了“赌博”的时代,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加大了对市场的研究。不少做多年期货的人,也开始到处考察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