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要上市,仅仅是靠便宜?
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的a股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并正式预披露招股书,拟登陆深交所主板。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蜜雪冰城要上市,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同于奈雪
“雪王”冲刺上市难免让人想到国内新茶饮首股奈雪的茶。
去年6月,奈雪的茶正式在香港上市h股,发行价19.8港元。但它在上市后股价一直表现疲软,最新股价在5.4港元左右,每股跌幅超过7成,已是膝盖斩。于是不少人会把奈雪上市后的走向投射在蜜雪冰城身上。
事实上,两者并不相同。
在价格上,蜜雪冰城6元就能实现奶茶自由,只占奈雪大部分产品的一半,是茶饮价格中的“卷王”。
在规模上,蜜雪冰城的门店总量在国内现制茶饮行业中居首位,今年3月达22276家。蜜雪冰城公开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品牌净增门店量曾在15个月内达到8654家,平均每天净增门店数约19家,远超过前不久星巴克中国公布的2025战略愿景里“每9小时增加一家门店”的速度。和奈雪不同,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庞大、深耕下沉市场,遍布各线城市,甚至逐步向乡镇市场渗透。
在经营模式上,而蜜雪冰城“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的销售模式区别于大多茶饮店,奈雪则自身定位高端茶饮店,走直营模式,不接受加盟。到今年3月末,蜜雪冰城共有加盟门店22229家、直营门店47家,加盟店占比大于99%。可见,加盟是品牌收入的主要来源。
加盟是指企业组织将服务标章授权给加盟主,将食材、包装材料、设备设施、营运物资等商品销售给加盟商,并收取加盟费、管理费、培训费等。而蜜雪冰城低价和高消费次数的属性意味着加盟商需要频繁地向品牌进货。招股书显示今年1至3月,食材、包装材料、设备设施的销售就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2.5%。“与其说是茶饮店,不如称它为供应商。”业内人士评价道。
相比咖啡,新茶饮快速消费的属性更强,不管上市与否,拼的都是价格和产品。而茶饮品牌实体经营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上市消失,反而会被凸显。技术门槛低、迭代快、可替代性强一直是该行业的挑战,奈雪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难以保持好成绩。蜜雪冰城的赚钱之道,也不是一片坦途。
优势也是忧虑
价格和加盟店是蜜雪冰城的优势,也是忧虑所在。
疫情以来原料和人工价格的上涨对蜜雪冰城造成影响,成本压力变大。且扩张2万余个门店后,品牌也面临“密度过高”的问题。
蜜雪冰城在c端市场的竞争力主要源自价格优势,这意味着它不能轻易提价。而另一边,尽管营收随着规模扩大一路高歌猛进,品牌的毛利率却持续下降。从招股书来看,毛利率主要受上游原材料采购成本影响。原材料中各类糖浆、奶粉等市场价格有不同程度上涨,部分水果平均采购价受市场行情影响上行;包装材料受限塑令影响,改用纸吸管及可降解吸管导致采购成本较高。毛利空间随着成本价格高涨被压缩,蜜雪冰城能否掌握住既有价格优势有待观察。
此外还有市场竞争的风险。喜茶陆续推出20元以下的产品,创建子品牌对标消费群体;奈雪上线自动奶茶机以求省力省时间;更多品牌还通过平台折扣、城市消费券、直播间团购,推出叠加优惠。“下沉”成了餐饮发展的关键词,当这个“滞后”的市场缓过神来,蜜雪冰城的市场空间就会被进一步挤压。
“直营+加盟”的经营模式也意味着蜜雪冰城的管理难度更高。品牌加盟门店数量快速增加,一旦有一家店未按照公司统一标准运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纠纷或食品安全事故,都会对企业市值产生影响。这也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所以当优势成为隐患,蜜雪冰城的赚钱模式想要走得更远,可能也并不容易。
背后的野心
上市是茶饮品牌发展的重要一步,但品牌的做大做强当然不能只靠资本市场,“雪王”似乎还有自己的更大规划。
完善产业链。蜜雪冰城在过去20余年自建生产基地布局上游领域,实现了对核心食材的自产,这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对上游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以及能否降低成本。或许是意识到产业链是对付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关键,蜜雪冰城表示会将募集资金的45.37%用于生产建设类项目,16.94%的募集资金用于仓储物流配套类项目,完善公司自主制造能力、增强物流仓储能力。目前,蜜雪冰城正在广西、重庆、河南、海南、安徽等地筹建新的生产基地,相关投入也是稳定产品价格从而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一步。
开拓海外市场。背靠自建产业链,蜜雪冰城的“野心”不只在于国内,还瞄准了东南亚这片现制饮品消费的蓝海。目前公司门店已覆盖了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未来规模还会扩大。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ipo后会重点将资金投入一个海南的生产建设项目,该项目将为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开拓提供支持。在国内门店接近饱和的同时,蜜雪冰城期望海外市场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新茶饮赛道同质化的背后,是部分品牌不约而同过度依赖品牌营销,而轻视了产品的平价供给与体系建设。通过摸索出的“自建产业链+加盟模式”,蜜雪冰城此番冲刺上市,必然是有底气在身。不过这份底气是否受资本青睐,“雪王”能否凭一己之力改变茶饮在股市上不被看好的局面,整个市场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