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
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性别结构优化改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劳动保障逐步加强。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2021年末,我国男性人口为72311万人,占51.2%,女性人口为68949万人,占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下降0.2。从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看,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比2012年降低9.4,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改善明显。
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9岁,比2010年提高3.1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分别从2012年的24.5/10万和10.3‰,下降至2021年的16.1/10万和5.0‰,新生儿死亡率从2012年的6.9‰下降至2021年的3.1‰。
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2012年至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由26261万人增至29251万人,农民工就业规模平稳增长。针对困难群体,不断加强就业帮扶。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有超过550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约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劳动保障逐步加强。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807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647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431万人,增加89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58万人,增加773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8287万人,增加927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3752万人,增加8323万人。
性别比简介
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也是生物学中对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率,以族群中雄性所占比例来做定义。
“第一性别比”指怀孕时的性别比;“第二性别比”指刚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第三性别比”指所有成熟个体(此指出生后至死亡)的性别比。
人口学上对人类社会或国家中的男女性别比,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人类的二级性别比大约是105位男性对100位女性。而生物学上的性别比,则是以族群中雄性所占比例来做定义。
对于有性染色体的生物来说,通常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达不到这一比率,有孤雌生殖的动物,比如科莫多巨蜥(ZW机制)雄性:雌性=4:3,幼年龟类(XY机制)雄性:雌性=1:3,即使没有孤雄或孤雌生殖功能,狮子的性别比例往往也达不到1:1,始终是雌狮多于雄狮。而对于没有性染色体的生物来说,由于性别由胚胎发育环境(如温度)(如蛇类、鳄鱼)或卵子是否受精决定(如膜翅目昆虫),因而性别比例则不确定。
性别比计算方法
1.种群总数量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全部种群数量。计算方法是:性别比=﹝雄性个体数÷雌性个体数﹞×100%;2.出生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出生时的幼仔或幼虫。计算方法是:出生性别比=某年或某季节、某世代出生的雄性幼仔(幼虫)数÷该年或该季节、该世代出生的雌性幼仔(幼虫)数×100%。出生性别比又叫第二性别比。第一性别比是胚胎形成时的性别比。
3.婴儿性别比:这种统计方法一般只用于人类,统计对象为1周岁内存活的婴儿。计算方法是:婴儿性别比=某时点1周岁以内的男婴÷该时点1周岁以内的女婴数×100%;
4.繁殖年龄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到达繁殖年龄的全部个体。对人类来说,中国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人口为法定结婚年龄,对于其它动物则以成年个体数量进行计算,对于植物来说一般在开花后进行计算,因为开花后容易判断植物性别。繁殖年龄性别比又叫第三性别比;
5.死亡个体性别比:统计对象为某一时期内死亡的全部个体总数;
6.分年龄组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各发育阶段的个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