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造新能源车的速度与激情

自迅分享 时间:

造车的火热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汽车领域表现十分亮眼。前三季度,国内累计生产2011.8万辆汽车,同比增长8.1%。

谈及造车,我国汽车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东北等地区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一些地区承载着造新能源车的大任,一些地区坚守着传统燃油车的使命。

广东广汽埃安、深圳比亚迪;上海大众、通用、特斯拉;湖北东风日产、本田;陕西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金龙汽车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比来看,整个10月汽车产量实现正增长,共18个省份汽车产量增长。其中,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不怎么“显山露水”的陕西省,10月汽车产量同比大增63.23%;其次为海南,增长59.8%;第三为山西,增43.32%。

陕西省汽车工业协会透露,今年1-10月,陕西省汽车产量达到100.1万辆,同比增长63.3%,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3.6%。

这意味着陕西已完成年产“百万辆”目标,顺利跻身全国造车大省。

老工业、新工业

窥探历史,陕西的工业基础并不薄弱,曾经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很多大省羡慕的对象。从纺织服装、药品加工到航空航天,各个都值得拿来说一说。

当年的“一五”计划为西安工业化建设描绘了第一幅蓝图。彼时,陕西获得24项重点援建项目,涉及电力机械、航空机械等诸多重要领域。

据悉,这些重点工程创造了许多当时全省全国乃至亚洲第一,奠定了陕西工业的雄厚基础,也为陕西经济发展植入了强劲的动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工业占GDP的比重一度接近50%,跟北京、上海有得一拼,制造业占比更是大头中的大头。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却成了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短板。

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单元庄指出,陕西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主要是工业上的发展不如人意,工业没有足够重视,工业占GDP比重过低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财经西部传媒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西安工业发展十问》的文章,文中总结道:过去二十年是西安第三产业(服务业)高速增长的二十年,也是第二产业(工业)迅速下降的二十年。即便在2018年出台“工业补短板”方案后,也未能扭转下降的趋势。

另外,在此前印发的《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陕西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并表示到2025年,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

近年来在“双循环”、“碳达峰”等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规划下,作为制造业里产值最大、产业链最长、涉及产业最多的新能源车成了陕西的发力点。

陕西造车的底气

在新能源造车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大笔资金投入并不一定能成事,有没有底子很重要。

大的战略上来看,西安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扩大开放,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投资就是为了双赢,西安建设肯定会对大投资进行大力支持,不管是政策还是其它方面。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评价道,“西安一旦腾飞,就会比别人飞得更快。”

除了政策的加持外,陕西本身就有造车的基础和产业链的优势。

1968年2月,陕西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在陕西宝鸡建立;1978年3月,陕西汽车制造厂正式验收投产;1985年3月,陕汽开始筹建西安厂区,最终将总部搬到西安市。

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陕西对于新能源车产业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此前,陕西省制定发布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聚焦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此来吸引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

目前除了整车企业比亚迪、西安吉利以外,陕西还吸引了三星环新、众迪锂电池等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群。

在车辆形态上,陕西已经囊括了重卡、轿车、SUV、新能源汽车、中轻卡、大客车、微型车和专用车。

比如,重卡领域拥有话语权的陕汽产量仅次于比亚迪,分布于西安、宝鸡两地的厂房共达成300余亿元产值。同时,上半年在海外市场出口订单超1.8万辆,创历史最好成绩。

拉长战线来看,汽车制造产业稳步增长的态势大概率将延续。然而,如果想打造国内一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陕西探索的步伐依旧不能停止。

投资、产业园区、服务管理、提升本地化配套率等,或许都能成为陕西新能源车的助力。

21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