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现在接种疫苗晚了吗
老年人现在接种疫苗晚了吗?
有老人认为,目前接种新冠疫苗有些晚了。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疫苗接种之后要产生保护作用确实需要一定时间,一般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是在一周到两周,但是如果要产生比较高水平的抗体,全程免疫之后大概在4周左右。加强免疫之后产生抗体的时间更快更短,另外产生的水平也更高。
这也就进一步提示着没有完成疫苗接种的老年人,要尽快去接种疫苗,没有完成接种的要尽快接种,没有完成加强的要尽快加强,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孕产妇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几乎不会传递给胎儿
国家妇产疾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介绍:从汇总的国内情况和国际的报道看,孕产妇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总体上发病率和症状的情况、病程的情况都和普通人群比较接近,症状主要还是上呼吸道感染,重症的非常少,所以不用恐慌,病程也基本上是5到7天。
因为母体有胎盘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保护屏障,所以孕产妇感染新冠病毒几乎是不传染给胎儿的,但如果初生产后的妈妈、宝宝在一起还是要注意隔离,宝妈在空间上最好和新生儿有一定的隔离,或者戴N95口罩,可以母乳喂养。
接种新冠疫苗没有预防效果?没有必要接种?
王华庆介绍:目前来看,新冠病毒疫苗现有预防感染或者发病的效果不是我们期望的那么理想,但是预防重症和预防死亡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大量的监测和研究已经显示,不接种疫苗,尤其是在老年人当中,以及在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当中,不管是发生重症还是死亡的风险,和接种疫苗人群相比,还是非常高的。我们建议还是通过疫苗接种来把这种风险降低,从而保护脆弱人群,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有基础性疾病的人。
老年人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还是更低?
王华庆表示:疫苗的不良反应,第一跟疫苗的特性有关系,第二跟一些人的特殊体质有关系。从目前我们监测到的情况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60岁以下的人群,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其他人群发生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在百万分之一以下。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做好防护?如果确诊怎么办?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介绍:有心血管原有疾病的患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还有很多心内做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或者心外手术后的患者,在家里一定要注意,防止新冠感染。要合理膳食、控制糖油盐的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原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必太担心,在家里一定要把原有的疾病治好,一般都是冠心病、高血压或者心衰这样的疾病,他们都在服用基础用药。除了高烧以后多喝水可能影响心衰症状,譬如缓解肌肉酸痛的用药和心血管治疗药物,目前尚未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不良作用,所以大可不必焦虑。因为需要关注的主线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诱发和加重,如果把心脏的基础疾病管理好,把原有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用好,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克服焦虑思想。另外长期服用心血管疾病防控的药物不要停药,停药可能诱发或者加重疾病。如果有持续性胸痛,还是到医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老人出现症状四类情况下需要就医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介绍: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考虑就医:
第一,症状持续或者加重,比如发热持续甚至有加重倾向。
第二,出现新的症状,比如出现了胸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或者突然出现肢体不能运动,特别是单侧肢体不能运动,或者是老年人不能进食了,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或者老年人出现嗜睡的状态,不认人了,出现定向障碍,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
第三,基础疾病的加重,比如老年人本身有冠心病的,出现心绞痛,原来有慢阻肺病或哮喘,出现了慢阻肺病和哮喘的加重,加重的时候也是提示老年朋友需要就诊。
第四,一些基础疾病本身不太稳定的,比如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有严重的心脏基础疾病,或者是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这组人群是出现重症新冠疫情、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对于他来说就需要格外重视。
两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不推荐使用退烧药物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钱素云介绍:有孩子的家庭,应该适当的储备一些儿童常见病的应急药物,但是不推荐储存很多药物。
推荐储备的药物,第一类就是退烧药,对于六个月以上的小孩,可以选布洛芬,还有对乙酰氨基酚,有一种就可以了;两个月到六个月之间的小孩,不适合用布洛芬,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两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和小婴儿,不推荐使用退烧药物,可以通过物理降温、及时就诊来解决,这是年龄段的区别。
像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以储备一些像清热祛痰的药物。咳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孩子轻微的咳嗽不推荐常规使用药物,如果有鼻塞、明显的咳嗽等,可以做雾化、洗鼻子,家里可以用加湿器提高空气当中的湿度。明显的咳嗽我们可以备一些清热祛痰的中成药,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合他年龄段的药物就可以了,但是不主张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
另外,退热药物,不推荐、不主张两种药物同时服用,也没必要交替服用。按照说明书适应的年龄段,说明书上推荐的剂量或者医嘱用药,同时要注意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时间。家长最好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推测来给孩子用药,因为小孩器官发育不太成熟,用药应该更加规范和谨慎,如果自己拿不准,也可以通过远程就诊来得到专业人士的用药指导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