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为什么越拍越短

自迅分享 时间:

国产短剧二次萌芽

豆瓣一年一度的高评分剧出炉,2022年人气前十强依次是:《警察荣誉》、《她和她的她》、《风吹半夏》、《人世间》、《风起陇西》、《梦华录》、《开端》、《苍兰诀》、《唐朝诡事录》、《对手》。

近几届除了题材囊括广泛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国产电视剧演变出一种新形态——越来越短!这个短具体体现在两方面:集数越来越短、剧情越来越短。

这几部上榜电视剧中,除了主旋律题材外,每部基本不超40集。而另一种模式下,平台剧的推出也在对旧有电视剧重新编码,从集数到剧情都在“以短视众”。

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就有种被精确计算过的痕迹。2020年以来,平台出品的多数悬疑剧被“锁死”在12集里,而搞笑题材剧更是很好地践行了短小的内涵。

比如,《医是医二是二》,剧情不仅被压缩到24集,每集时长掐头去尾不过25分钟左右。10分钟短剧《长安秘闻录》,5分钟1集的《重返1993》等纷至沓来,让人感受了一把及时行乐的小短剧的“魔力”。

事实上,中国电视剧越来越短这事儿并非当下的特色,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短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从短开始探索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饼子》。这部以直播形式,以舞台剧风格演绎的片子,拉开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仅仅20分钟的剧情可谓要言不烦。

从严格的学术角度,短是一个时代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短既是某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是观影者主观意识的反馈。

人才、设备、技术等问题,制约着一代人拍出“宏伟大作”的条件。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仅有9集,1982年的《西游记》有25集,1987版的《红楼梦》也不过36集。

除了集数短以外,一个冷知识:每集片长控制在45分钟之内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浪费胶片。

最早的电视剧是用胶片拍的,拍摄后冲印成底片才能播放,这种卷盘一盘最多能容纳15分钟的内容。基于这个情况,当时的影片时长大多是15分钟的倍数,长一点的电影也不过在90分钟到120分钟之间。

45分钟的剧情,像是贴合人类学的一次探索。毕竟剧情过短兴致未尽,过长容易疲劳,45分钟更符合人们的观看体验。

然而,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1969年秋天,北京的3路公交车上,一位外表淡定内心忐忑的女士望向窗外,生怕自己坐过站,这是电视剧《渴望》片头里的一幕。

彼时,该剧一经播出,便火遍大江南北,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这部现象级的电视剧不仅突破了40集的关卡,更令人称道的是:剧情足够情真意切!

以前的剧集之所以短,“实验性”或许是这一批作品共同的特点,包括:对影像的探索、视觉的寻觅、故事的塑造,真实社会底色的反馈。

比如,80年代末由黄伟、吴若甫主演的《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便是如此,讽寓的故事,超现实的影像,直指社会痛根的主题,看过让人感叹再三!

而《渴望》的成功,进一步升华了编剧塑造剧情的能力。该剧当年不仅口碑炸裂,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真善美的全民大讨论。

2018年北京日报的《温故》,对这部爆款电视剧创作的幕后故事进行了梳理。

曾经有观众向北京电视台反映:北京电视台播的“肥皂剧”,啥时候能有我们自己的产出?

为使电视剧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1989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产品结构上进行大幅度调整改革,确立了艺术探索片、大型室内剧、娱乐片并行的方针。

《渴望》正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除了拍摄技术、环境等外在探索外,该剧的创作说来也有趣。

“一位女工拾到一个孩子,历经千辛万苦把孩子拉扯成人……”《记者文摘》中一篇不到300字的新闻报道,被拉成一部135万字的50集电视连续剧。

199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确认了,广播电视系统“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发展方针。

1996年,电视行业也被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到了1999年,广播电视领域同年也开始实行制播分离,并鼓励民营、外资参与制作。

政策的催促,唤醒了这个产业的活力,也强化了行业内部的竞争。之后,国产剧有没有变好看不确定,但却有了一个无需言明的共识:越变越长......反正81集的《芈月传》成功把我劝退了。

归纳原因,业界的主流说法大致为:电视剧的创作方艺术功底不足,电视台按集数来定价的购买方式使然。

另外,片方对于电视剧收视、口碑方面的思维“惯性”,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电视剧的越变越长。

国产剧的“脱水”进化之旅

经济在伸缩,产业也在进化。2020年业内迎来了“微短剧元年”。《我是余欢水》、《十日游戏》等众多12集短剧开始喷发。

2020年第二季度,在线视频平台爱奇艺主推的迷雾剧场横空出世,多部悬疑类题材短剧集内容,以对标美剧的精品化内容,全新的剧场运营模式,给不少观众带来了小清新的触感。

这个新趋势到来的背后,要归因于以下事情的转变。

政策的转向。2020年2月,广电总局出台新政管理剧集生产:提倡不超40集,鼓励30集内短剧创作。反对内容“注水”,电视剧网络剧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这个被大众称为“限集令”文件的出台,让短剧成为大势所趋,不少观众放弃倍速观影和肆意选择情节的模式 ,也挥别了天价片酬时代。

这个转变也让人思考,剧情长短与好看与否存在因果关系吗?按理说不该有,但由于一批长剧“水货太多”,硬生生形成一股反作用力。之前百集长剧经常被观众吐槽,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根据VLinkage的调研,2019—2021年间,从不同集数区间的口碑均值来看,表现最好的依然是短剧,20集以下的剧集口碑尽管一路下滑,但依旧处在口碑最好的区间。

经济因素使然。短剧界祖师爷的称号,要献给英国。如今的美国、日韩短剧的改革都透着一股英里英气。

1980年以前,传统美国电视季分为淡季和旺季,电视台通常会铆足劲儿制作长达39集的新剧来攻占旺季,淡季的13周则用重播剧或者其他综艺节目来填补。

付费电视的出现叠加长剧预算成本的抬升,不少电视台反其道行之,参考英剧模式给剧集来了次大“瘦身”,集数趋于短小化。

没想到,在淡季推出的制作精良的13集短剧,两下子就拿捏住了早已对重播剧失去兴趣的观众。

《欲望都市》、《兄弟连》等爆款电视剧,迅速让HBO、Showtime等付费电视攻下不少城池。

长短剧的更迭,终究是一笔经济账。在政策引导下,短剧的出现也昭示着,行业进入一个能撬动固有利益模式的松动期。

一来,原来的电视剧基本靠卖版权、广告植入盈利,多买一集就是上百万的买卖。

最早30集以上是广告商的需求,好剧一般会有长尾效应,30集往后会比较稳定,越长越好。

然而,随着演员片酬成本的增加,越是超大成本的剧,越需要靠增加集数降低单集成本、扩大总发行收入盘子。有制作方更是出来澄清称,拉长集数只为求回本,不为挣钱!

二来,一部电视剧涉及多个参与主体。电视剧的长短是制作方、播出方、招商方等几方利益综合博弈的结果。

如今视频平台的加入,让剧集本身更加灵活。除了剧集的压缩,每集的时长也能伸缩自如,45分钟、50分钟、60分钟都能调节。

只要制作精良,剧情不拉垮,人气自然很高,商业价值也随之体现。既然如此,为啥还要辛苦巴拉去拍吃力不讨好的长剧。更何况,头上又有监管方的督促。

应对商业模式的转变。商业世界,一直都在重塑旧有产业。反映在电视剧里,只有更短,没有最短。

短视频平台的风生水起,给了电视人新思路,一批单集时长短到几分钟的小网剧也来了!

比如:《万万没想到》、《念念无明》等,让人惊叹:以前长剧中80%的内容全是水货,如今小短剧虽然有观众缘,但依然干货不多。

这种及时行乐的小网剧充当的功能,更多在于打发时间,不要指望它能给你多少内涵。

正如前文提及的,在大数据的监测下,虽说电视剧长短与内容好坏,在某些时期有一定关联,但情感层面的判断标准,依然是能否映射出最真实的生活(几分钟的小短剧暂且除外)!

中国观众是懂好剧的,翻看那些流传久远的电视剧,几乎都遵从了这个规律。

近几年的热片《父母爱情》、《人世间》,拿剧中的人物与父母的老照片稍作对比,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位妈能都成为一名演员。

除了故事本身够真实以外,演员的妆容并未透出用力修饰过的痕迹,那原本就是每个人在真实世界里的模样。

好内容必须具备生命力!它是对现实的提炼,带有人生的思考,并保有人性的温度。艺术可以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高出的那部分,最应该是内容本身。

1994年风靡全国的8集电视连续剧《9.18大案纪实》。这部取材开封博物馆文物偷盗大案的作品,杂糅真实新闻素材、情景复原,第一次由真实警察主演。粗粝真实的质感、惊心动魄的办案过程,成为了一代观众难以磨灭的公安剧印象。

2004年播出的《天道》,更是让几代人记忆犹新。剧中,商界怪才丁元英对芮小丹讲述的关于人性底色的命题,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

如今,爱奇艺推出的《沉默的真相》、《无证之罪》等一批,能够反映种种社会问题的短剧,被浓缩为艺术作品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思。

结语

是商业创造了人类的新需求,还是满足了人类不自知的老需求?关于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2018年,在中意电影论坛上,有记者问《完美陌生人》的导演保罗·杰诺维塞:在中国拍电影要考虑小镇青年的口味,你平时创作是否也会遵照相同的逻辑?

保罗的答案是: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但导演永远不应该为特定的观众拍电影。

长短剧的问题,表面看是一道商业演变的问题,深入看是选择给用户提供何种价值的问题。满足欲望的内容是片刻刺激,好内容方能长久浸润人心!

2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