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劝情侣不要轻易拉黑

自迅分享 时间:

随便拉黑,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读者明媚(化名)离婚2年,前段时间,朋友给他介绍一位男性,各方面条件尚可,两个人交往了一段时间,还算融洽。

有一天,明媚觉得身体不舒服,打电话给对方,十几个电话过去,一直没有回复。

到了下午,才接到对方的电话,说他一直在开会,电话放在办公室里。

明媚听了对方的解释,越来越生气,犯了错,不是第一时间道歉,反而各种解释,一点诚意都没有的,一气之下,挂断了对方的电话。

在气头上的明媚觉得,挂了电话,还没能解气,但拉黑了对方。

第二天,明媚冷静下来之后,又觉得自己的行为,似乎有些过激了,便打电话给对方。

没想到,对方的态度,明显比以前冷淡了许多。

明媚不明白,男人为什么这么小气,女人容易生气,是很正常的事,一点小事便撇清关系,算什么男人。

特别理解明媚的苦恼,生病了,渴望爱人的陪伴,爱人却像不存在一样;等着对方的道歉,却是冰冷的解释;不过是情侣之间的“耍花枪”,对方却心已凉。

站在明媚的角度,男人的确不是她的“菜”。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轻易拉黑一个人的行为,是一种情绪不稳定的表现,遇到沟通无效、委屈的事,首先想到的是放弃与惩罚,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

与人相处,越是感到委屈、发生矛盾时,越是考验一个人情绪质量的时候。

一个相对理智、成功的男人,深深懂得,自己要找的伴侣,不是随时随地需要他去哄的小姑娘,他们更希望伴侣情绪稳定,通情达理。

他们能接受你的情绪表达,却不会成为你情绪的垃圾桶。

同样的道理,一个遇到一点小事,便轻易拉黑、删掉联系方式的女人,于成熟的男人而言,他们或许会花心思去让女人过上舒适的生活,却不愿意将精力全部放在“哄小孩”上。

一个情绪稳定的女人,才是他们的终极需求。

两性相处,最令人向往的状态,是轻松,而不是较劲与纠缠。

不懂得管理情绪的女人,成熟的男人自然会敬而远之的。

小孩子才拉黑,成年人需要懂得如何处理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与小伙伴发生冲突,便气急败坏地大声告诉对方: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

有时候,还会将与对方有关系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全部丢还给对方。

可是,不到一会儿,又会去找对方玩儿,仿佛刚才的生气,并没有发生似的。

小孩子的世界,总是记性好、忘性大。

他们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通常以本能的旨意为主,开心便笑,委屈便哭。

因为孩子的心智成长、阅历,还没有学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解决问题。

若是一个成年人,也是如此,便会令人觉得害怕。

表哥结过两次婚,与前任相处的那几年,几乎闹得整个家族不安宁。

前表嫂是一个特别容易生气的女人,而表哥又有些直男性格。

生日的时候,表哥忘记买礼物,前表嫂会气到两三天不吃东西,让一家人都求她;

后来,表哥把她的生日定成闹钟,总是提前做好准备,表嫂又觉得,表哥不够用心。

一言不合,又大吵大闹,砸东西、摔东西。

印象最深的一次,前表嫂晚上加班,让表哥9点多去接她。

表哥头一天上了大夜班,白天又帮朋友处理了一些事,晚上回到家,看时间还早,便想着先休息一下,再安排时间出门。

没想到,睡得太沉,没听到闹钟响,前表嫂自己回家后,他才被表嫂的大动静惊醒。

那次,前表嫂和表哥闹了差不多半个月,还气得回了娘家,表哥每天都买礼物、买花,用尽了一切前表嫂喜欢的办法,前表嫂才算消气。

即便如此,两个人最后还是离婚了。

人的耐心与热情,并不是无限再生的能源,它需要有良性的感情注入,才会不断再生。

站在女人的角度,能够理解前表嫂与直男相处的苦闷,可是,成年人的世界里,选择即是认可,遇到这样的男人,要么选择放弃,要么想办法去解决。

最无用的方式,便是无端发泄情绪,让关系不断恶化,既伤已身,又伤他人的心。

智慧的女人,不轻易拉黑一个人

作家狄更斯曾说:“情绪心态之健全,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善于管理情绪,是有益于女人一生的智慧。

面对情绪时,最好的办法,是管理,而不是控制。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而情绪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所有不同的情绪,汇聚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有血有肉的人。

管理情绪,不是不生气,而是学人会智慧的生气。

回到读者明媚,当男人给她打电话解释时,聪明的做法,不是责怪男人,而是将自己当时的感受,原原本本地讲给男人听。

比如:当时我身体不舒服,感到特别害怕,很希望你能在我身边,可是,你没有接电话,我既担心你,又有些失望。

当你将感受,不带评价的告诉对方时,他便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更能体会你的感受,在未来的日子,他才会知道,电话随身携带,因为有人需要他、惦记他。

聪明的女人,要知道,自己生气的原因和生气之后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冲动之下的“拉黑”,冷静下来再去后悔。

随叫随到的男人,只活在童话里。

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一些智慧,迂回的处理问题,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智慧的情绪管理,才是女人终生幸福的宝藏。

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