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降三高有信心
2022年,热点一二线纷纷“松绑”,中央“金融十六条”强力纾困房企,11月“三箭齐发”。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房地产市场降三高有信心,我们一起看看吧!
政策多维转向,市场实质放松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时称。
时隔近20年,房地产“重回”支柱地位。过去三年的疫情,叠加房地产大周期的深度调整,楼市跌入冰点。尤其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下行压力明显,房企生存环境恶化,频频爆发资金链危机。行业加速下滑,已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自2022年11月以来,监管部门频频出台房地产帮扶措施,信贷、债券和股权“三箭齐发”,托底意向非常明显。具体看,“金融16条”向优质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万亿级别的意向授信额度;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额度达到2500亿元;重启了地产企业的股权融资。
年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不断释放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信号。自高层重申“房地产支柱地位”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后,各监管部门开始轮番为房地产“发声”,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以期修复行业信心。
12月19日,中央财办方面表示,要做好应对工作。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
12月20日,央行召开会议表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推动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推动长租房地产市场建设,按照租购并举方向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中央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箱,并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调整房地产政策。根据中指监测,目前全年已有超300省市(县)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近千次,政策调控力度和频次达到近年来峰值。“房地产政策已进入实质放松阶段。”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表示。
具体来看,长三角地区政策接近200条,珠三角、长江中游区域均超80条。“此前这些热点区域,房地产行政限制性政策较多,2022年政策进入全面宽松阶段,东部、中西部核心城市政策优化频次较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市场情绪的修复。”黄瑜对《中国企业家》称。
多位受访房地产行业专家表示,现有政策主要针对供给端,缓解了房企的资金压力,但需求端仍有待好转,市场预计需求端可能出台新政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商品房销售额118648亿元,同比下降26.6%。
短期调整承压,城市分化加剧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022年11月21日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最近一段时期,海外媒体持续炒作中国“房地产危机”和“建筑业衰落”,实际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和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大的增长潜能。
刘鹤还在前述会议中谈到,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高层定调给予房地产业更多发展信心,相关配套措施也纷纷出炉。落到政策上,除了供给端,需求端亦在持续调整。2022年以来,包括优化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降低限售年限、降低交易税费等方面多措并举,多地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低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购房成本下降将会激发刚性和改善性需求。截至2022年11月末,首套平均房贷利率已经下降至4.17%,为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未来5年期LPR仍有下调空间,存量首套高利率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望适度下调,居民的购房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
“预计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与2022年持平,下半年月度同比增速有望回正。”温彬称。不过,他同时指出,受多种因素制约,本轮“稳地产”过程中销售对于利率的敏感性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受疫情冲击、就业不稳等多种因素影响,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连续三年维持在62%左右,加杠杆意愿不强;二是目前房价仍处于下行区间,买涨不买跌心理导致销售萎缩;三是受烂尾楼事件影响,居民对于期房的信任需要重建。
黄瑜也认为,政策落地效果目前尚不明显。“2022年以来多地疫情反复、多个期房项目停工等超预期因素频出,叠加中长期住房需求动能释放减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态势未改。”
在她看来,政策放松传导至需求端需要时间,而短期市场调整压力仍在。2023年,宏观经济的修复、疫情防控形势等,仍是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节奏的关键因素。“悲观情形下,市场预期和信心修复不明显,商品房销售面积继续回落,降幅或在3.6%左右。”黄瑜称。
一个趋势是,城市分化更加明显。黄瑜预判,一线城市政策存在一定微调预期。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政策以微调为主,广州2022年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最为明显,2023年政策存在较大优化空间;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较大;三四线城市市场因库存积压,量价或继续下行。
展望未来,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中国企业家》预测,“商品房市场不会重回18万亿元的高增长阶段,但每年10万~14万亿元的市场交易总量仍会长期保持平稳。”此外,由于2022年房企拿地开始重点靠拢热点城市,马太效应亦会逐步体现。
“这将会导致不同城市的市场分化更为明显。”张波称。
告别“三高”,发展保租房
“毫无疑问,‘稳’是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张波表示。他注意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房地产相关表述一般放在“民生保障”等部分,此次则放在了“防风险”部分,指向意义较强。
一个共识是,稳地产的关键是稳房企,只有房企得到健康发展,整个市场才能重振信心。
11月以来,多项支持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政策陆续落地,房企融资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从“第一支箭”支持信贷融资的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期内有100多家房企获得银行授信。60余家银行落实政策精神,授信总额度在4万亿元左右。
从获得授信的银行个数来看,万科最多,为14家;其次是绿城、美的置业,均为12家;碧桂园、龙湖、华宇集团,均为10家。从获得授信额度看,绿城最多,为4000亿元,其次是万科、碧桂园,均超过3000亿元,还有美的置业,1000亿元。
“第二支箭”旨在支持发债融资。目前,已有万科、龙湖、美的置业、新城控股、金地、金辉、旭辉、绿城等企业申请储架式注册发行债券,总规模达到1210亿元。
“第三支箭”旨在支持房企股权融资。截至目前,已有碧桂园、雅居乐、福星股份、北新路桥、大名城、新城发展等22家上市房企,先后发布筹划配股或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公告。
“总体来看,‘三支箭’正在持续落地,房企的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黄瑜称,一方面,这将有助于防范房企风险,在已出险房企和相对健康房企之间建立风险防火墙,促进改善市场预期。此外,也可有效缓解民营企业信用收缩问题。
张波认为,随着优质头部房企不断上岸,房企将更加注重自身财务结构,不会再走高周转、高杠杆、高风险的传统路子,行业淘汰率提升的同时,头部房企规模也将进入稳健提升期。此外,行业整体对房地产数字化营销理解会升维,数字化营销带来的销量占比将会不断提升。
经过史无前例的周期性调整,房地产已进入出险阶段,告别“三高”。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地产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今年则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目前针对新发展模式没有明确概念。专家预判,新的发展模式或将落脚在住房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盘活存量等方面。尤其是,随着中央2021年提出发展保租房,各项支持政策陆续出台。2022年保租房计划筹集240万套,目前很多城市已提前完成全年计划。
黄瑜预计,保租房筹集建设仍将是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重点工作,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亦会进一步加大,保租房公募REITs底层资产有望进一步扩围。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住房租赁市场活跃度有望得到提升,长租公寓项目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近期所言,近几年,房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占比达到14%左右,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房地产类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房产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近六成。
“今时今日,房地产已远不再是我们过往所认识的支柱产业,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而一旦一个行业被认定为‘国计民生’,那么它的游戏规则和定位将面临根本性转变。”一位曾在多家房企任职的资深人士总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