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会否重现
倒奶杀牛背景
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但大家对“倒奶杀牛”事件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历史课本,它的第一次登场是跟“美国经济萧条”联系在了一起。
营养学角度,尽管前有日本政府提出“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后有无数专家称牛奶是最佳的补钙食品。
然而,现实是全世界范围内,牛奶始终还未晋升成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必需品!
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景气度不高时,人们对非必需品的支出会逐渐减少。比如,1929年,在美国经济收缩的背景下,非必需行业的原奶行业也受到波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讲,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消费服务,没有消费的生产是没有意义的。
套用在牛奶这个行当,这话要分解成两方面来看!
消费者需求不足的信号传导至上游,会导致倒奶杀牛事件的发生。然而,不同经济语境下,供需平衡始终是企业要研究的课题。有些东西,经济越好也并非消耗越多。
都是需求不足惹的祸?
复盘历史,倒奶事件不都是经济因素的锅!更多时候是产业自身周期性调整的结果。
1929年美国倒奶杀牛:经济危机与生产过剩的共同演绎
彼时美国金融泡沫破裂,大萧条开始,大量美国企业和平民破产,非必需品的牛奶成了人们抛弃的对象。
同时美国的牛奶生产企业也并未预料到金融泡沫的到来,结果造成大批量牛奶过剩。发展到后期,为了“断臂求生”,奶农会杀掉奶牛卖肉。
倒牛奶当然给资本家也造成了损失,但倒掉牛奶还能保持牛奶价格,减少生产规模还有继续盈利的空间,而将牛奶送给大众则会颗粒无收。
另外,单从制奶产业链来看,涉及源头的加工、运输、消杀等众多环节,各个环节都是钱。或许,倒掉的成本和销往市场相比,更加有利。
2008—2015年间中国偶有倒奶杀牛:行业内循环矛盾的反馈
倒奶事件,不仅发生在国外,2008—2015年期间,国内也陆续发生过几次倒奶事件,原因不尽相同,但基本是行业重整及供需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90年代前,中国奶业的主要运作形态是地方奶企的及时配送经营模式,这也造就了行业散乱小的特征,市场竞争不可谓不大。
后来国家出台了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为了控制奶制品质量,国内大型乳制品企业选择自建养殖农场,切断了很大一部分奶农的销路。
与此同时,国内奶价大跌对于奶农更是雪上加霜。至此,此前的散养模式和体系被打破,不少农户为了割肉,纷纷选择“倒奶止损”。
猪有猪周期,奶牛有奶牛周期,养奶牛和养猪的逻辑没有本质的区别。
一个个养殖户背后遵从的朴素的经济学逻辑:原奶价格上升,大批农户涌入,造成奶量过剩,倒奶杀牛的无限循环!
果不其然,此前的倒奶事件为2013年的奶荒埋下了伏笔,激发了企业大批量补库存的需求。
国内原奶不够,企业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外,导致进口奶在国内逐渐多了起来。原奶价格走高,催生出农户养牛的热情,一大波原奶涌入市场。于是新的循环又来了!
2014年至2015年初,因奶源过剩、消费低迷,导致在山东、河北、内蒙古、广东等多省的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
当年在复盘原因时,很多人把焦点放在了行业本身。《南方日报》在一篇探讨“国内奶业又现倒奶杀牛,都是进口奶惹的祸?”的文章里,罗列了不少行内专家的观点。
其中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称,饲料售价高居不下,人口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伤农,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本地奶源。
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如果再深入探究,当时进口奶在中国崛起是两方因素使然:国内行业矛盾、全球奶业大背景,这当中全球奶业大背景的考量多了几分时代的特色。
据财联社,2013年之前,由于进口大包粉成本高于国内原奶价格,国内企业多以国内原奶为原料。
但从2013年10月起,进口大包粉的价格从5208美元/吨的高位开始回落,并在2014年快速跳水,低谷时曾接近2000美元/吨。
由此可以总结:2015年前后发生的倒奶事件,除了国内奶业在市场竞争下的一次阵痛。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时代效应,持续对国外市场需求造成冲击,进而使得行业出现过剩。
养奶牛的周期阵痛
既然养奶牛也是一个周期行业,那就要忍受周期带来的阵痛!
复盘行业近期情况,对于养殖户而言,季节性供给和需求的差异,叠加奶价下行及高企的养殖成本,都对原奶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据农业农村厅2022年12月份第5周数据,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4.12元/公斤,同比下跌3.7%。事实上,从2021年8月起,生鲜乳价格就从高峰的4.38元小幅下落。
据财联社报道,双节假期并未有效提振原奶需求。另外,养殖端的豆粕、玉米、牧草等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
对于那些产量低、竞争力弱的小型牧场企业,其原料奶产品的价格会低于产量稳定的大型乳制品厂,在价格竞争中更容易被淘汰。
在国内,养奶牛的比养猪的少,一方面是饮食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优质牧场的限制也造成了不是哪里都能随便养奶牛。
不同于猪企,国内纯以养奶牛为主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一般大型下游乳企通过股权投资,抢占优质大规模牧场资源;国内的奶牛养殖地极为集中。
不同于养猪的思路,不是所有的土地和环境都能产出高质量的牛奶。这就决定着饲养奶牛的选址很关键。以我国为例,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为牛奶的主要产区。
大型独立奶牛饲养公司不多,是不是能说明,养奶牛其实并没有那么挣钱?
2022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家设计、建设和运营规模化及标准化的奶牛牧场运营商澳亚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为我们了解上游原奶供应商情况提供了参考素材。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原料奶业务、肉牛业务、其他业务(自有品牌乳制品的销售)。
从其招股书可以看出:在乳业产业链上,上游奶牛饲养端利润率高,下游牛奶经营商营收规模大。
2019年—2021年间,公司净利润由0.75亿美元增至2021年约1.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4%,三年的净利率基本都维持在20%上下。
反观伊利股份,根据东财数据,2019至2021年的净利率为7.72%、7.35%、7.93%,而蒙牛乳业更低,同期净利率仅为5.44%、4.61%、5.63%。但从营收规模看,澳亚的营收是蒙牛、伊利的零头。
不过,2022年上半年,澳亚集团利润开始出现收缩,优然牧业和原生态牧业等上市公司同样经历利润承压。
对于企业来说,牛奶不好卖的情况下,杀牛卖肉成了另一个支柱业务。奶牛本来是可持续发展资源,然而如果真演变到杀牛取肉的阶段,这笔资产又当如何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