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称《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水浒为什么入选教科书
网民称《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
近来在电视剧栏目看水浒,感到震惊,虽然电视剧已对原本做了很多修改,删除了完全不合逻辑的情节,但由于电视剧与水浒原书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会导致很多人去看原书,客观上导致水浒这本毒小说毒害更多人。看百度贴吧里,对此书的抨击之多就是明证。另外美化宋江丑化方腊尤其不能容忍(这点跟原书一模一样)
回想起我中小学时是通过学中学课文才去看水浒原书的。所以我对中小学选此书内容做课文深感不安,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
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其恶毒程度到了令人发指地步),情节极其不合逻辑(108人的大多数完全没有上梁山的逻辑,就是作者大笔硬勾进去的),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作者有越坏越好的反道德观),毁灭人类三观的程度刷新了人类下限;作者心理极其阴暗变态(咋恶心咋写),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给予它们无限的同情,歌颂它们滥杀无辜的恶行,是我见过的最毒小说。古代把它列入禁书是有道理的。
把水浒列入四大名著(按我回忆,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是只看文笔不看情节的荒唐做法,应该把此书从四大名著中踢除,从中小学课文剔除,不要再糟蹋名著一词。它是名著中彻头彻尾的水货。名著不一定要四大,三大也可。几大名著的提法也不必盲从某专家,现在很多人已经对把水货(水浒两字恰如其分的谐音)列入名著强行推广深感不满。
《武松打虎》等两三篇课文确实好,但原书中武松、晁盖之流却是彻头彻尾的人渣。文笔好的小说多的是,不需要从毒小说中找课文素材。更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
鉴于八十年代以来水浒的毒素散布已久,建议一段时间内向学生推荐《黑水浒》全部和《荡寇志》的部分内容,以逐步肃清水浒的流毒。《荡寇志》和《黑水浒》一定程度化解了水浒的反逻辑反人类内容,歌颂了惩恶扬善,文笔虽差些,但可由当代专家做润色修改。
八十年代我第一次看水浒时,看的洁本水浒,虽然做了大量修订工作,但原书反逻辑反人类情节过多,难以像毛氏父子修订三国演义那样通过全面修订来完善。洁本是比原本好些,但不管怎么改,宋江形象难以改善,它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极大的败笔,无法靠局部修订解决。
水浒电视剧拍摄也应结合荡寇志和《黑水浒》(两本书各取一部分)来设计结局,以体现惩恶扬善的人类美德,而不是做相反的努力。不要怕颠覆已形成的对宋江一伙的认知,还原宋江一伙的真面目是文化界的责任。从正史资料可知,宋江一伙不是任何形式的农民起义(其实是一伙盗匪,宋江更与农民八竿子打不着),它与同时期方腊起义(反压迫)有本质的区别。水浒电视剧却反其道而行之,跟原书一样无耻吹捧宋江、恶毒污蔑方腊,这是对历史的极大歪曲,如此颠倒黑白,在青少年中产生很大的思想混乱。
为什么水浒入选教科书
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即便是刘再复先生,他也不否认《水浒》“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可以说《水浒》是一部非常接地气、最能反应现实与人性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常常看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就算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太多,但单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随心所欲、听之任之,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浒》内容被选入教材,又何尝不是明智之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敏强所认为的,“《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所以,我们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已经注重批判性阅读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学生阅读思维乃至个人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生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等专题探究,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专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水浒传》为什么是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进入四大名著。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官府无道,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们被迫奋起反抗,最终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但随后宋江对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走向失败的故事。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