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不该炒股
最近,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帮朋友在争论中国股市,有的朋友骂得一无是处,“连赌场都不如”,劝告年轻人不要炒股;另外有朋友则认为,中国股市没有如此不堪,有价值的公司还是很多,一些人赚不到钱,是因为没本事。
此后,我在自己主持的评论版上刊发了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阳的文章《炒股票须算好“人生账”》,认为炒股需要成本的系统考虑:
以广东省东莞市来说,目前深圳一般企业中成熟劳动力的工资标准是3000-4000元。如果整天盯着股市看,坚持一年,股本为一万元,假设一年股金翻两番,那么结果是4万元。而在一个企业上班,坚持到年底,这个员工的收入为三万到四万八。且不说股市中低收入人员普遍“孤军奋战”,而一般员工参与一些公司尤其是白领工人,至少有机会观摩一些现代化企业的微观管理和相关的企业文化经营的经验。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只要坚持勤奋10年,进入中年阶段,他会幸福地发现,年轻时的努力足以确保他一辈子在就业市场上成为“叱咤风云”的行业领先者。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坚持做好手下那些细小而非凡的事情,直等到真正的成功来临的那一天。
再后,我又读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的文章《股票市场不是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他谈得更为深入,且有理论支撑:
一个人,要想稳定的获得任何形式的收入,都要对应一种这个人所能掌握的资源。他要么掌握生产性要素进行创造获利,要么掌握破坏性要素进行破坏获利。比如,你精通计算机软件,那么就可以从编程中赚到工资;如果你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你能掌握的生产性要素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的合理的报酬。还有一种相反的,就是你身强力壮,可以晚上找个偏僻的地方拦路抢劫,或者精通攀沿技术,晚上可以入室盗窃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这些就是你个人掌握的破坏性资源,从别人手里掠夺财富来获得收入,这叫“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到了股市里,这个不停波动的市场里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参与股票市场的财富分配呢?有生产性要素吗?没有。那些能够经营企业上市的企业家才有。有破坏性要素吗?还是没有,那些操作股市的庄家才有。那这些我们普通的年轻人,凭什么能赚到比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更多的钱呢?相信什么波浪理论、什么趋势线,你能玩的过那些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团队吗?
我觉得这个理论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在股市里只有10%的散户赚钱,原因就是,散户既没有掌握生产性要素,也没有掌握破坏性要素,不亏本,不被别人掠夺已是万幸,如果还赚钱,就应当视为奇迹。
但是,我又不认为年轻人该远离股市,跟股市绝缘。既然炒股有成本,做别的事情同样有成本,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某一个行业坚持勤奋10年能够获得成功,那谁又能说他花10年时间研究股票就一无所获,不能成为行家里手,进而靠这个赚钱?如果是这样,这个市场就没有职业的操盘手了。
其实,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挤满了人,要想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都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在塔尖上闪闪站着的总是少数,下面是无数的失败者,或者没有那么成功的人。那么多电商,只有一个马云;孔子弟子三千,仅有七十二贤,成功率2.4%,七十二贤里被人们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财富的90%集中在10%的人手里,关键是,你能不能成为那10%。
时间是不会撒谎的,除非笨蛋傻瓜,一个人将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天长日久,总会起作用。一个大学毕业生花10年可以读一个博士,找一份好工作,成就一番事业,也有可能在股市里摸爬滚打10年,赚到千百万身价。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通过炒股过上体面的生活,他为什么不去炒股呢?所谓行行出状元,炒股也可以出状元。
毋庸讳言,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底牌被看到了”的市场,但是,我们反观现实,在一个上升通道堵塞、流动板结、“拼爹”的社会,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人,其奋斗成功的机率又有多少?如果说股市是“底牌被看到了”市场,那么现实是不是有一点暗箱操作的黑市?在一个充满了赌博和黑市的社会,冒险去赌、去暗箱操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劝阻年轻炒股,而应该将股市、乃至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公平。不努力去建设公平,却劝阻年轻人放弃赌博投机。
退一步讲,炒股因为涉及到金钱得失,它锻炼人的心态,促使人去学习掌握分析经济形势,“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时代潮流,也是亏损中的盈利。
我想,正如很多职业不一定适合自己一样,一个人总想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在股市里玩过、赌过,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巴菲特?所以,年轻人炒股也没什么,明白中国股市不是投资的场所,而是造假成风,诈骗无罪,谎言连绵,污浊黑暗的地方更好。进来试试,客观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驾驭这一职业的基打本领,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生产性要素和破坏性要素的基本能力,赶紧收手,去找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才是关键。把股市的玩票权当一种人生阅历,它同样给人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