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果有哪些干扰因素
什么是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
货币政策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从数量方面,它是用来衡量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大小,即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二是从时间方面,它是用来解析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快慢,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果。这就是说,衡量货币政策效果,就是解析和测算货币政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效力强弱程度,以及这个效力在政策实施后多长时间才会发挥表现出来。
对货币政策数量效果的衡量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的规模。一般来说,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紧要在于解析和比较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现以考察目标实施状况为例,说明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很多,其中最紧要的有时滞、合理预期、政治等因素。
1.时滞因素
所谓时滞,是指根据现实经济状况,客观上需要制定某项政策到这项政策对经济行为的预期影响充分显示出来所需的时间,它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构成。
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政策行动时始,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时止的这段历程。它又可分两部分:①认识时滞,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形势出现,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它的长短与货币当局对状况的了解以及对经济形势的预测有关。②行政时滞,指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采取政策行动,到实际釆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它的长短与货币当局的决策制度和行动决心有关。
外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行动之日起,到对经济行为发生充分影响时止的这段历程。它也可分两部分:①转向时滞。货币当局在采取政策行动后,借助于中介指标调整货币供给或利率水平,面对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各个经济单位必然会改变其决策和支出行为,其改变投入决策和支出决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即为转向时滞。②出产时滞。各经济单位改变其经济行为后,对整个社会的出产、就业与收入就会发生影响,这些影响紧要由出产历程所决定,故称之为出产时滞。外部时滞紧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较少受货币当局的控制。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采取各种经济计量模式,试图对外部时滞加以估计。他们的估计从未能够一致,但多数研究表明,货币政策达到它最终效果至少需要6个月,以至两年。
2.理性预期因素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之为合理,因为它是人们参照历史上提给的有关知识,经过周密考虑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理性预期理论有别于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预期理论。凯恩斯所讲的预期理论是盲目性预期,以人们心理的无理性为前提,成为经济不稳定甚至周期波动的因素。弗里德曼所讲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是人们为了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被动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在实行适应性预期时,掌握的信息并不充分,紧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记忆来预测未来,并准备随时修正自己的预测。人们在实行合理预期时,事先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经过周密地思考和判断,主动做出明智的处理,因而是有理性的预期。
3.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很大,它可能使中央银行偏离正确的政策,甚至使货币政策部分失效。任何一项货币政策,给区别的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带来的利益是区别的。为了使各自获得利益最多或受损失最少,这些主体往往形成一定的政治压力,迫使货币政策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调整。
官僚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置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由此产生政治性经济周期,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西方许多国家,政治历程是短期化,政府几年须换届一次。由于低失业和高出产会给执政党带来不少选票,因此,在大选前政府都力图刺激经济,倾向于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失业率下降和产出增加。但是,货币政策的贯彻应是长期的,必须具备连续性,而政府频繁更替的压力,就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化。此外,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对货币政策的决定和实行施加压力。例如,银行家们总是希望利率居高不下,以便从中得益,因而可能会迫使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利率上升影响较大的住房建筑业,可能联合起来,迫使中央银行执行过于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延缓名义利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