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存在哪些紧要措施

广辉2分享 时间: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范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含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出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入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运用货币政策的紧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紧要措施包含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范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实行专项经营管理,包含:证券交易信用经营管理、消费信用经营管理、不动产信用经营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直接实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使最终目标发生预期的显著的变化,一般通过以下机制来传导:

(1)资产组合调整效应,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化,人们要调整资产结构,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会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变化。

(2)财富效应,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财富的变化,以至于影响消费行为的变化,最终影响 经济增长。

(3)授信限制效应,某种(扩张或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授信条件,以至影响信贷规模,从而影响 经济增长。

(4)预期效应,是指人们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实行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

(5)国际贸易效应,是指由于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本国利率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到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紧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进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历程。外部时滞紧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18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