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资金流动性紧张 为何中美央行却同步“缩表”?
4月份美联储官员频繁发表讲话,且美联储态度和以往不同,此前美联储讲话均围绕加息政策展开,但四月份以来美联储官员讲话皆围绕“缩表”政策展开,美联储缩表时间点正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似乎也正步入缩表进程。
2017年2月和3月央行资产负债表下降1.09万亿元,降幅为3.1%。一季度末规模较上季度也下滑3.1%。市场担忧央行和商业银行均开启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序幕。
中美央行同时“缩表”并非巧合
实际上,中国央行“缩表”与美联储“缩表”,这并非巧合。中国央行总资产快速扩张时期与美联储四轮QE的时间高度一致,这是因为前者扩张的主要方式是央行外汇占款,而影响央行外汇占款的最重要的国际因素就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且量化宽松政策正是通过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来实现。2014年10月美联储停止QE,2015年2月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触及历史高点。美联储缩表的时间点提上议程,如果经济形势好则2017年年末,基本面转弱则很可能推迟至2018年。全球货币潮水褪去,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也会受到影响,并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不仅如此,在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环境下,货币乘数难以像2015年出现持续的回升,如果央行资产负债表真的收缩,资金面易紧难松。
不过,美联储大幅“缩表”并不意味着中国央行也会同幅度收缩。
因为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开始借助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应对危机,其资产负债表开始快速扩张,当前总资产规模较2007年末增幅为500%。
全球货币潮水正褪去
而对中国而言,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12年资金开始“脱实向虚”至2017年一季度末,央行总资产增幅规模仅为14%,总体保持平稳;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幅为108%。因此,“去杠杆”也并不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有大幅收缩的必要性。
在从中信银行资产负债表缩表看银行缩表路径和委外赎回。一季度缩表的主因是MPA监管趋严,限制广义信贷的增速。在当前吸收存款难度较大的背景下,4月同业存单发行显著放缓,那么意味着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将进一步上升。如果负债端规模下滑,资产端将不得不被动收缩,这意味着同业资产到期后将不再续作,或者赎回甚至压缩部分资产,债券投资和狭义信贷的规模也可能会受影响,至此商业银行逐步缩表。在这个过程当中,市场可能会产生流动性紧张的预期,近期的委外赎回就是表现之一。
个别中小型银行可能会较快的面临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压力,但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还尚未开始。不过如果政策的方向不变,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表增速放缓则是较为确定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