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难点及对策
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因素较多,有银行自身经营不善、经营管理疏漏的内部原因,也有市场作用下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社会诚信意识不强、新的政策环境下企业不适应等外部原因。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内部原因
(1)银行内控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基础建设不断更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膨胀式的经济增长环境下,银行贷款发放存在盲目扩张,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时有存在,发放贷款贷前调查不充分,贷后管理不细致,造成贷前、贷中、贷后衔接不顺畅,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不严格是造成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因素。
(2)职能不同的部门衔接不顺畅。银行内部设立部门相对独立,缺少有效沟通,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工作不协调。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理、法律合规等部门不能有效配合工作,往往造成贷后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贷前,负责风险管理的客户经理不了解管辖信贷客户情况,贷款出现问题缺少及时有效的法律支持等。
(3)道德风险不容忽视。信贷从业人员掌握着银行贷款发放过程中某一方面的权利,其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影响着发放贷款的质量。很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自我修养不高、控制力差、经不起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导致违规操作、越权操作、以权谋贷等,最终造成银行损失。
(二)不良贷款形成的外部原因
(1)风险集中暴露造成区域风险增强。目前,很多地区出现信贷风险集中暴露,不良贷款攀升的势头,造成区域性风险加大,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区域内行业集中度高、行业单一,传统行业密集,缺乏创新性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第二,区域内企业之间关联度高,风险出现后波及面大。
(2)社会整体信用体系不健全。诚信是立足之本,没有了诚信,社会经济发展将不能顺利进行。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及个人的信用度变差,出现企业和个人有钱不还、借机逃废债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缺乏全面有效的信用评定机制,造成很多企业及个人有机可乘;第二,缺乏严格合理的奖惩制度,即使征信主体在征信系统中进入不良后依然对其正常生产经营生活没有太大影响,致使很多企业和个人对征信不以为意,甚至肆无忌惮的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第三,整体社会没有营造成一个视信用如生命的氛围,对信用的重视度不够。
(3)行政压力干扰导致银行失去信贷自主权。目前,出险企业中,很多是政府平台类贷款企业,地方政府谋发展,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多方面向银行施加压力,导致贷款投放后资金被挪用,贷款企业得不到真正发展,造成企业财务负担重,经营状况恶化。同时,地方政府背负债务过重,无力支撑过多的政府平台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遇到不良贷款后处理的方法通常是先进行责任认定,再进行问责处理,最后开始处置不良。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极度打消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不良贷款的处置进程,甚至失去最佳的处置时机。结合国际上不良贷款的处置案例,通常遇到不良贷款时的行动次序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定诱因,通过对该笔不良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面梳理,以及对客户的认真分析,从不同纬度确定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第二,针对分析所确定的原因采取组合性行动,以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第三,进行责任认定及处理,对该笔不良贷款参与人进行责任认定。除特殊情况外,通常造成的损失会有保险公司进行处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小。第四,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對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表现优秀,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激励。
(2)法律诉讼程序周期较长,一方面是地方法院有保护个人和地方企业的倾向,银行在司法受理过程中处于不对等地位;另一方面,银行本身案前工作不充分,没有提前准备诉讼要件,耽误诉讼程序。建议对于潜在风险企业提前做好诉讼准备工作,与地方法院进行沟通,以便尽快顺利进入司法程序。
(3)银行内设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目前,很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贷前贷后一手清”,尤其将不良贷款清收列入信贷客户经理工作范围,造成客户经理工作繁重,顾头不能顾尾的局面。建议细化员工岗位工作职责,单独设置不良贷款清收岗位,专人负责不良贷款的监测与处置工作,把信贷客户经理解放出来,继续营销新的客户、新的业务,以保证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4)抵质押物处置难度大,经常让银行处于两难境地。很多情况下,采取以资抵债或法院将抵质押物判归银行后,抵质押物无法按预期拍卖,造成变现困难,特别对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过户费用高,在不能及时拍卖的情况下,银行无力承担过重的过户费用,另外,根据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逾期抵债资产2年之内无法处置的,抵债资产风险权重调整为1250%,将直接影响银行成本和收益。建议做好以资抵债前的评估工作,以确保2年之内能顺利处置抵质押物,同时,做好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降低抵质押物过户费用。 三、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对策
根据以往不良贷款处置经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主要分为银行自行处置和剥离,这里主要探讨银行自行处置的对策。
(一)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理论方法
(1)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存量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和组合,包括兼并、收购、租赁等。银行掌握着众多的客户资源,对每一个客户有充分的了解,通过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现有资产的重组,是化解不良贷款的一种有效手段。
(2)债务转移。债务转移是将存量债务进行债务主体变更。一是企业实行“改、包、租、卖”,划小核算单位,在进行充分的资产评估基础上,新建主体按照有效资产的实际比例承担对应债务;二是企业发生合资、联营等经济行为,明确“债随物走”;三是企业资不抵债,无法正常收回贷款,需采取措施转嫁风险,曲线收贷。
(3)债务优惠。债务优惠是针对短时间内存在困难,通过银行减轻债务负担,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还款计划、调整贷款期限、调整计息方式、调整结息方式、免除部分本息等方式,减低企业财务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4)债权转股。债权转股是对于收回无望但是前景良好的企业,银行可以考虑将部分债权转换为对企业的投资,由银行直接持股,待企业恢复正常经营时,将股权变现,收回贷款。
(5)債权拍卖。债权拍卖是指银行将贷款出售、债权拍卖给其他主体。其关键在于,一是有良好的承债主体;二是要有良好的拍卖市场环境。
(6)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分离出来,由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出售和流通的债券。
(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可行对策
(1)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是处置不良贷款的源。信贷从业人员要有风险防控意识,这是降低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信贷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全面分析和综合把控的能力,这是风险产生后及时化解不良贷款的必要需求。优秀的信贷从业人员不仅有敏感的风险嗅觉,而且能及时将风险进行处置化解。因此,加强对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源泉。
(2)“一户一策”规划不良贷款解决方案。对于不良贷款,首先应对贷款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包括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担保情况等的了解,以及对贷款整个投放使用管理过程的排查,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全面了解清楚该笔不良贷款状况的情况下,制定针对单个贷款企业的个性化化解措施。
(3)尽早组建专业的不良贷款处置团队。不良贷款产生初期,应尽早组建专业的不良贷款处置团队,形成由信贷经理、风险经理、法律顾问、数据分析研究等多方面人才组建的化解小组,以及时为不良贷款处置提供综合化支持。
(4)司法程序是良好的保护手段。对于进入不良的贷款企业,能进行司法诉讼的,应该尽早进入司法程序。一方面是信贷人员尽职尽责的需求;另一方面,除特别情况之外,通过司法程序不影响其他化解方式同时进行,而且,以诉促谈可以加快其他化解不良贷款的进程;同时,对于资不抵债、收回无望的企业,尽早拿到要件,不耽误后续贷款核销进程。
(5)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贷款。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的市场条件下,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处置不良贷款,如债务重组,资产买卖、债权转让以及债权转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