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一体化发展

广辉2分享 时间:

开放银行(Open Banking)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浪潮,最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开放银行致力于通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算法、交易、流程之间的共享,通过与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广泛合作,进而打造全新银行生态圈,拓宽商业银行服务边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得商业银行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开放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及其他小微企业的合作,实现企业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的客户服务。

由于开放银行是一个全新理念,关于开放银行的概念难以统一,咨询公司Gartner(2014)对于开放银行的定义相对权威: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化商业模式,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关于开放银行的实质与核心,易宪容(2018)指出,开放银行的实质是金融数据共享,开放银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大数据时代出现的金融新业态,更在于它改变了金融数据所有权的使用基本关系。它不仅会导致消费者和银行业的行为方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及金融业态的重大转变,也是一次利益共享性的调整。同样地,为了理解开放银行,我们要从技术、模式、理念等三个维度去理解开放银行:第一,开放银行是一种技术,即应用API或SDK,开放技术和标准,使消费者直接接入金融机构数据网络系统;第二,开放银行是一个平台,通过开放连接、整合生态,从而提供更聚焦、更智能、更开放的平台合作模式,一站式为用户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第三,开放银行是一种开放的经营理念,意味着商业银行突破物理网点的局限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严格意义上,开放银行应当具有如下特点:数据开放,用户开放和模式开放。数据开放,即通过API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传统数据藩篱,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使用银行数据,银行数据共享包括内部管理数据,如EVA(经济增加值)、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以及金融产品种类,报价(汇率、利率)等可公开数据。通过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企业可以做出最有利决策以促进自身发展,银行也可以拓展服务边界,加强与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合作。用户开放,指银行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业务服务客户,任何人都可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享受到银行的服务,简而言之,银行的服务对象从特定客户转移到社会群体。模式开放下,商业银行注重于场景构建,通过与第三方社会平台进行合作,共同构建生态圈,从而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金融生态圈,有利于银行业务的纵深发展,同时秉承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理念,银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面向更广泛的客户,提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开放银行的实现路径核心在于金融数据共享,最终目标的实现也仅仅围绕金融数据共享的实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核心目标,也在于实现数据与金融服务的共享,因此,开放银行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本质路径是一致的。要实现共享,离不开几个核心主体的共同作用: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和第三方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自主创新是核心。商业银行必须打造属于自身的API端口,根据银行的现有系统打造出针对性的符合自身业务发展的API端口,进而实现传统商业银行向开放银行的转变。同时,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跨领域合作十分重要。银行自身科技研发具有局限性,一方面银行需要对外引进全新技术,另一方面进行跨界合作,进而弥补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因此应当选择能够与商业银行业务实现高度契合度的企业进行并购。此外,对于客户而言,通过开放银行可以整合自身在不同银行和公司的资产和货币,打破传统银行模式下“一家一户”的局面,有利于第三方客户做出更有利于自身的理财选择。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现状

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代表国内目前最发达的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金融业应当助力先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主要包括各地区的协同联动,优势互补,金融资源共享,整体推动區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升级。要实现金融一体化,需要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动互补,长三角各大银行间应当实现数据共享,这也正符合开放银行的大背景。

尽管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之处,数据割裂是开放银行形成过程当中阻碍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开放银行在促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资本流动效率低下。相比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长三角涉及到省市数目众多,地域辽阔。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之间资金断裂与数据割裂程度相对突出。为了证实长三角资本流动程度,我们在此引用F-H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Feldstein和Horioka(1980)开创了以储蓄和投资之间相关关系测算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计量方法,简称F-H方法。其主要思想为:如果资本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那么投资就不仅局限于当地的储蓄,而可以来自于区域外的资本。同样,当地储蓄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引起该地区投资的增加,因此区域内的储蓄与投资不存在相关关系,在模型上的表现就是储蓄与投资的相关系数趋近于0,即此时该区域达到了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水平。反之,若区域内存在制度壁垒,阻碍资本自由流动,则该地区的投资只能依赖当地储蓄,表现为储蓄与投资的相关系数趋近于1。公式如下:    (I/Y)it=α+β(S/Y)it+εit

式中,Y为地区i第t时期的GDP,I为投资,S为储蓄,S/Y为储蓄率,I/Y为投资率,ε为误差项,β是储蓄-投资相关系数,即F-H系数,它说明资本流动的强弱程度。当β趋近于0时,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而β趋近1时,金融资本在区域内流动性差,金融一体化水平较低。对上述公式进行简单调整后,我们得出了无条件的F-H模型:

(I/Y)i=α+β(D/Y)i+εi

其中(I/Y)i表示i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比率,(D/Y)i表示i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比率,β表示各地区存款和贷款的相关程度。为了证明三角金融资本流动程度,我们搜集了2011年-2017年长三角各地市存款及贷款数据,以及长三角各地市GDP,运用无条件的F-H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表:

通过表2我们测算了长三角地区42个市的存款贷款系数(β),通过分别计算各个城市的年末存款及贷款与GDP的比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我们得出结论:2011年-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存款贷款系数由0.84下降到0.67,资金流动效率整体上有了提高,但根据F-H研究理论可得知,该系数数值依旧很大,说明长三角地区尽管近年来资本自由流动程度提高,但依旧存在较严重的资金割裂情况。类似地,我们测算出京津冀13市的存款贷款系数进行对比,京津冀地区的存贷款系数普遍在0.4-0.6左右,长三角地区整体存贷款系数偏大,资金流动效率依旧低下。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资金流动效率相对较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程度不足。

2.过于依赖传统融资方式,存贷款增长动力不足。尽管长三角地区实现金融一体化具有丰富的先天优势和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存贷款增长动力依旧不足。我们对2011年-2017年长三角各个地市的年末存贷款年均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最终计算出长三角年均存款增长率为12.62%,年均贷款增长率为13.8%,对比2011年-2017年全国年末存贷款增长率进行比较,2011年-2017年全国存款年均增长率为13.19%,贷款年均增长率为14.06%,参照图2,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存贷款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浙江省各地市和上海市的存贷款增长率偏低。因此,长三角存贷款增长率整体低于国内存贷款增长速度,部分省市资金活力不足。长三角地区银行业传统业务发展仍旧有待提高。此外,长三角更多依赖于传统的融资方式,2017年,长三角存贷比为74%,相比京津冀的61%和粤港澳大灣区的65%,长三角对于传统融资方式依赖程度相对偏高。由此可知,长三角在融资方式上多元化程度不高,且传统业务增长动力不足,同样制约着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3.各省市金融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涉及到的省市众多,各个省市金融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安徽省相比江浙两省份发展相对落后。上海市作为国内经济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程度要远远领先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表3中2017年长三角各市金融情况,我们不难得出,安徽省2017年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金融机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省市,浙江省金融机构情况相对好于其他各省市。因此,长三角内部各省市之间经济金融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是实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过程当中的巨大阻碍。内部发展不均,在推动开放银行深入各省市的过程当中,由于先天情况不同,开放银行在各省市的推动进程也难以均衡发展。

开放银行实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基础

利用开放银行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实际上是借助开放银行数据共享、平台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而以开放银行的手段实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推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之间联系愈加紧密。开放银行的发展更是为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提供了契机。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先天创新要素集聚,利用开放银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深厚基础,同时,开放银行在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当中具有可行性。

1.长三角金融机构数量众多,金融人才集聚。在金融机构和人才数量方面,长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8年,长三角金融机构网点总计高达38746家,金融从业人数高达750525人,在国内占据10%。众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存在,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供了较强的先天基础,有利于开放银行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推动。

2.长三角人才众多,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较高,金融科技一体化发展突出。长三家地区汇集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C9知名院校,高级金融科技人才众多,有利于人才培养。上海致力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较强的金融科技优势,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金融集群,可以助力开放银行及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与科技结合方面,长三角地区同样具备先天优势。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设在上海,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科技园作为国内顶尖的科技园区,具有强大技术支持,有利于实现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3.长三角地区银行存贷款业务相对发达,对地区金融贡献重大。长三角地区存贷款在推动经济金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2017年为例,长三角各地市平均存款与GDP比值高达1.06,贷款与GDP比值达到1.22,说明长三角地区存贷款对于GDP贡献重大。根据wind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如图1),2018年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增速排行榜中,包括苏农银行,上海银行在内的多家长三角地方银行个人贷款增速较快,位居全国增速前20。在国内,长三角地区为推动银行业贷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较强的存贷款吸收能力,也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传统银行业务发达,人才众多,又具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扎实的科研和人才基础,利用开放银行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强可行性。    四、开放银行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建议

开放银行具有线上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等多重优势,又可以推动数据和客户之间的开放共享。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势在必行,因此,运用开放银行这一全新的银行发展成果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十分有必要。如何利用开放银行数据、客户及模式共享的特点,克服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不足之处,进而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真正实现,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打破数据割裂,建立长三角统一金融数据库。开放银行的本质在于数据共享,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受到数据割裂的影响,资金流动效率长期低下。因此,通过开放银行打破数据割裂,实现长三角地区数据共享意义重大。应当实现长三角所有省市银行数据共享,银行内部资源共同分担。逐渐弱化线下银行网点的作用,银行业务从线下发展转移至线上,由此可以打破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域上的隔阂,进而通过开放银行的数据共享特点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打造长三角银行业生态圈。

2.高校合作,建立长三角产学研一体智库,培育金融科技人才。应当凝聚长三角各大高校的顶尖学者,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长三角统一智库。各个高校可以积极开设大数据、金融科技等专业,深化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融合。凝聚一批国内外顶尖金融和科技学者,加强长三角内部金融科技联动机制。长三角地区高校众多,由C9顶尖高校牵头,各个高校深化合作,建立一体化智库,加强各省市之间的交流。此外,应当加强高校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各大高校合作成立智库的同时,应当加强高校与银行间的合作。深入高校开放银行理念,加大高校对银行金融科技人才输送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联动机制,进而实现学术研究向开放银行业务转化的过程。

3.明确分工,完善长三角金融产业上下游联动。长三角各省市金融发展不均衡,因此在开放银行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更应当明确分工。开放银行既包括银行业务对外的开放,也包括银行内部的开放,分工明确有利于银行内部之间的开放。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及科技前沿,应当深化顶层设计,优化开放银行分工,推出全新银行及金融科技成果,加强银行业引领示范龙头作用。江浙作为长三角的中流砥柱,应当完善开放银行的业务推广,使开放银行进一步向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江浙金融机构众多,应普及金融机构间开放银行业务的完善,打破机构之间的藩篱,实现地区金融一体化。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后起之秀,尽管先天金融发展不如江浙沪,但金融从业人员及劳动力众多。可在原有的普惠金融基础上,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积极借鉴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先进成果,完善银行下游供给。总体上,长三角应当形成“上海→江浙→安徽”的开放银行产业链,从上游研发到下游供给,真正实现银行业务一体化,银行内部之间的开放。

4.打造长三角统一银行,实现银行业务社会化。开放银行的重点在于业务与模式上的开放,应当加强长三角地区第三方平台与银行的合作。任何个体客户或企业均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享受到银行服务。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金融平台,在长三角地区任何省市的客户均可享受到其他省市之间的便利条件。例如,长三角可以效仿香港八达通,京津冀一卡通实行“长三角一卡通”,凭长三角一卡通可在三省一市进行任何形式的消费,包括饮食、交通、购物等等。一卡通扣款直接与长三角范围内任何一家银行相关联,直接实现银行业务社会化。此外,长三角金融机构众多,可以设立长三角地区性发展银行,由各省市银行合作,考虑合并打造長三角地区性商业银行,进而方便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管理,也更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无论是银行间合作还是地区银行的设立,都有利于建设开放银行的统一化模式服务平台。

18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