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银行发展的问题研究
移动银行是公司或个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运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设备登录银行网站或应用程序办理业务的一种业务办理模式,可以看作是移动互联网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也可以看作是当今银行为了适应客户需求而进行的服务模式创新。
我国移动银行现状
1.1 手机银行推动移动银行快速发展
自1999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以来,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已经有20个年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百姓对手机银行的接纳度逐渐增强。各大银行都已推出针对不同手机系统的手机银行,客户用手机下载后注册就可以登录手机银行办理业务。
从手机银行用户数量来看,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各家银行中处于领先。据工商银行2019年半年报,截至2019年6月底,手机银行(融e行)客户数量达到3.33亿户,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为工行手机银行的用户,已实现个人客户非现金业务的全面线上化,个人客户每办理三笔业务就有一笔来自手机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也纷纷加大对手机银行的投入和推广,全国手机银行客户数量处于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18.1亿户,活跃数量为2.62亿户,手机银行总交易额为162万亿。
1.2 业务种类丰富,注重客户体验
移动银行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可谓是个人的贴身“金融管家”,从日常购物消费支付到多个账户的资金管理,从购汇结汇到个人贷款的申请,打开移动设备即可轻松实现。
对个人而言,移动银行业务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基本覆盖传统柜台的大部分业务:第一类为账户基本服务,如查询、存款、取款、转账汇款等;第二类为缴费类业务,如缴纳水费、电费、手机费等;第三类为理财类业务,如定期存款、大额存款、通知存款、基金和贵金属、保险产品等;第四类为贷款类业务,如质押贷、经营贷、装修贷、旅游贷、教育贷等,个人可在线申请,审核通过即可获得资金。在此基础上,某些银行还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在手机端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如招商银行通过分析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理财建议,使得金融服务更具个性化,客户体验更加良好。
移动银行存在问题
2.1 设备的局限
移动银行业务需要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来操作,而手机和平板电脑自身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吸引部分客户群体,如中老年客户和公司客户。据调查,移动银行吸引的用户年龄在20-40之间、喜欢新科技的特定人群。对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客户,在手机或平板屏幕上操作,难度较大。另外,中老年客户在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引导或帮助来避免过多的无效操作,如咨询、谈话或视频交流,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手机银行并无此类功能,造成此类个人客户难以青睐移动银行。
而公司客户,和个人用户不同,一般拥有多个账户和大量资金,屏幕狭小并不适合企业日常的数据分析和复杂的账户操作,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登录电脑来实现随时、随地的财务管理,如完成大额现金的授权、支付、大量账单和汇款单的查询。
2.2 用户活跃度低
根据信索咨询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的10.8亿台手机银行用户数据显示,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9月份用户月均启动次数为平均每月人均启动两次左右,所以我国整体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不高,黏性不足。
对用户自身而言,使用频率较高的移动银行业务集中在查询、账户管理、手机支付、缴费、转账等,而某些业务,如黄金、外汇、基金买卖等投资理财业务、贷款类业务、网上购物和附加值较高的业务(如机票、酒店预订服务),因为各种原因,使用率低,远远达不到银行的预期要求。
2.3 安全性仍有待提高
移动银行的设备-智能手机,如同电脑一样,可以成为攻击的目标,如无线网络、移动网络、软件自身的漏洞、用户不当操作等,都可以构成潜在威胁,影响移动银行业务的安全性。
银行作为各类移动银行应用程序的开发者,要注意三个方面来提升该类业务的安全性:一是对客户身份的验证,通过指纹、声音、生物特征来解决客户身份的识别。二是对于客户的交易进行监测和警告,用于识别移动设备内的恶意软件、客户反常交易,保障客户账户安全,预防网络诈骗。三是对网络数据的传送进行加密,如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验证码、账号、登陆时间、业务类型等,避免网络攻击者盗取客户私人信息从事犯罪活动。